生活中,当朋友间的借贷纠纷、家庭财产分配等矛盾进入法律程序时,常出现当事人对同一事件作出不同描述的情况。
本文通过真实案例与法律条文,解析司法机关处理这类问题的核心方法。
️ 一、矛盾陈述引发的法律难题2021年某地法院审理的借贷纠纷中,原告张某首次陈述借款金额为5万元,三个月后改称实际金额为8万元。这种前后矛盾的陈述直接影响了案件事实的认定,也暴露出三个典型问题:
证据效力存疑:当事人与案件结果存在直接利害关系
事实认定困难:矛盾点可能涉及案件核心事实
诉讼程序受阻:需额外审查导致审理周期延长
二、法律处理依据与审查标准⚖️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3条:
"当事人陈述与此前不一致的,法院应当责令说明理由,并结合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审查认定"
司法机关审查时重点考量:
记录两次陈述差异点(时间/金额/行为细节)
采用庭审笔录/书面声明等形式留存
步骤2:要求说明变更理由❓通过《询问通知书》要求书面解释
❓重点审查理由的逻辑性与合理性
步骤3:构建证据印证体系优先采信有客观证据支持的陈述
采用"证据高度盖然性"标准(《民诉法解释》第108条)
步骤4:综合判断陈述效力⚖️特别注意三类特殊群体:
问:证人证言与当事人陈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证人证言需经法庭质证。若出现矛盾:
1️⃣ 优先采信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
2️⃣ 结合物证、书证等客观证据判断
3️⃣ 必要时启动证人出庭作证程序
问:电子记录能否作为陈述依据?
答:符合《电子签名法》的聊天记录、邮件等电子数据,经公证后可作为有效证据(《民诉法》第六十六条)
律师提示重要事项尽量采用书面形式确认
涉及大额资金往来保留转账凭证
法律文件签署前进行全文复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