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效应让我明白:想要赢得孩子,就需要改变讲话方式

兰妈谈育儿 2025-02-05 21:07:46

文/兰妈谈育儿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告诉我,她被自己的10岁女儿“教育”了

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辅导孩子作业开始说起

就因为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给朋友打电话“告状”后,朋友深感羞愧,对孩子日常的作业辅导也会格外严厉一些

可有那么一个下午,女儿却突然告诉她:

“妈妈你不要检查我的作业和练习册了,因为你看后指出我的错误我会不开心,你那么厉害吗,总是看见别人的失误,高手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明天老师会讲题,错了我会及时改的,老师解题我一听就懂,你来纠错让我很不爽,你有本事你来做我的功课,给我做示范,看看你是不是能做到绝对的准确”

自此,朋友似乎一下子就人间清醒了,往后对女儿的学习不再鸡蛋里挑骨头,自从过多地关注孩子身上的进步和细节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就跟我们成年人遇到工作压力是一样的,如果你在人生第一次谈合作的时候被刁难,甚至被羞辱打击了,那下一次就会因此产生心病,每一次只要碰到工作、跟合同上的事就会感到羞耻,更是避之不及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概念,叫作“煤气灯效应”:

有一部同名电影,讲得就是一个丈夫是如何控制妻子思维的

剧中比较典型的一段,就是丈夫经常在阁楼里点煤气灯,当妻子问起这件事情时,丈夫却告诉她:“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想象”

久而久之,妻子误以为是自己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所谓的煤气灯效应,所指的就是那些长期受欺骗、虚假、片面、还有操控性语言灌输影响的精神控制

在这里,对方往往会用看似平常的话题反复触碰你的底线,当你忍无可忍的时候又会倒打一耙,反而来指责你的脾气差,对于不明真相的人看到的,就是你在发疯、不懂事、也会觉得你不可理喻

所以,这种单方面的指责、还有精神操控的沟通,实则就是在制造矛盾

转念一想,很多和孩子关系紧张、又难相处的家长,不就是如此吗

一方面长期对孩子语言控制,另一方面在孩子没有乖乖听话的时候反过来指责,对孩子道德绑架,直到实在是忍无可忍、难以相处时沉默地无话可说…

想要改变和孩子之间的糟糕状态,那就需要打破煤气灯效应,和孩子建立更有效的亲子沟通

比如,以下几种沟通方式改变,就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赢得孩子:

01

说话之前先把情绪调整好

微笑可以化解大部分的沟通矛盾

“每个人都有妈妈,可是我的妈妈,真的好烦人,每天不是在唠叨我,就是在指责我的路上,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也真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0岁女孩说出的话

每次一说起她妈妈时,女孩脸上的表情就会马上变得凝重起来,似乎也想起了不太好的回忆

对于妈妈,她甚至用拒绝沟通的沉默方式来换取平静

可在妈妈看来,这些不过是孩子反抗她的方式

于是,母女两个人沟通时总是夹枪带棒,彼此之间也相互产生了极重的误解

女儿觉得妈妈不爱她,在外面对谁都和颜悦色,回到家就摆着一张臭脸

妈妈觉得女儿太不懂事了,她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都是为了这个孩子,可孩子非但不理解,还处处跟她对着干

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化,妈妈带着情绪和女儿沟通,女儿也同样带着情绪去回应,那两个人自然就很难说出什么好听的话了

记得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作“麦拉宾法则”,说的就是肢体语言大于所讲内容、还有语言语调等

单位同事李姐,前段时间经常因为女儿不好好学习的问题,隔三差五就是一场家庭大战

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姐就是经常顶着熊猫眼上班的,她告诉我:“每次和女儿吵完架后,就被气得彻夜难眠,整夜都睡不着觉”

为了女儿的学习,她也倔强地认为:“只要肯勤学苦练,那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可问题就在于,孩子打从心底就比较排斥每日学习上的唠叨与催促

也正因如此,本来还能好好沟通的事情,也变得如刺猬一般,一靠近就开始互相伤害

再后来,还是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上,李姐通过讲课老师的建议,改变了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才让支离破碎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而在这里边的故事里,老师给出的建议也很简单,就是“坚持每天陪孩子吃晚饭”

第一天,母女二人是在沉默中度过的

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

直到第四天,一向不愿意主动开口讲话的女儿,突然问了一句“我们晚上吃什么饭”

再后来,第三、第四个星期的时候,母女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频率是越来越多了,从刚开始的吃什么饭、到后来的日常分享,可是完全看不到曾经一言不合就陷入恶战的痕迹

看吧,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决定沟通结果,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沟通法宝,至少在情绪上能有效减少负面能量的持续增升

当然了,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情绪调节方法,叫作微笑化解法,微笑也是可以化解大部分的沟通矛盾

还认识一个老奶奶,她和她的老伴已经相伴走过六十载光阴了,从二十岁相识、到结婚生子、再到共同经营好一个家庭,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是神话一般忠贞不渝

此外,还听奶奶介绍说,她和她的儿女、包括丈夫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冲突与争吵,一家人一直都是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可当我问起经验,想要从中学习一二时,奶奶却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不用那么复杂,只要保持微笑就够了,特别是你遇到过不去的坎儿,还有特别在意的事情想要发脾气时更要嘴角上扬、保持微笑”

刚开始的时候还不信,可当我真正照做时刻保持微笑时,我发现微笑真的能解决99%的情绪矛盾

特别是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诱发的情绪矛盾时,我一改往日板着脸的无奈,换作微笑并保持沉默时,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可是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女儿也曾如实告诉我:“妈妈,你笑起来的时候真好看,因为我知道你不生气了,憋在心里的好些话,也敢说出来给你听了”

想要赢得孩子的第一步也是如此,先改变讲话方式,再保持微笑,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慢慢亲近你了

02

不要动不动给孩子贴标签

换个位置你未必会比孩子做得好

经常听到一句话:“爱之深,责之切”,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注定会因为“责任”二字,而不平凡

和闺蜜聊天时,她最不能理解的一点,就是和孩子那日渐衰败的亲子关系

换作以前,朋友女儿,可是特别喜欢和她聊天的

无论是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还是在网上看到的娱乐八卦,也会第一时间拿出来分享

再看看现在被女儿疏远、不愿意亲近的冷漠,就会很慌张

朋友还说:“那种感觉,就像是放风筝时,看着风筝线飞出指尖又要拼了命地往回拽一样”

事实上,这种矛盾心理,恰恰就是造成亲子关系危机的控制欲作祟,也是把孩子越推越远的根本原因

就拿读幼儿园、和读小学时的前后变化来说吧

读幼儿园时,朋友每天就像是丢了魂一样,整天盯着家长群,生怕错过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动态

放学回家的路上,也是迫不及待地向孩子提问,不是问“今天吃了什么”,就是问“今天交没交新朋友”

一来二去,母女之间的沟通频率自然是相对于比较多了

可到了小学就不同了

以前生怕错过群消息的朋友,现在可是看到家长群就有种莫名的排斥感,对待她女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作业写完没有”

于是,在过度强调作业的沟通情况下,孩子就渐渐产生了一定的反感情绪,他们也会错误地认为“成绩和我相比,妈妈更在乎成绩”…

曾经,和朋友分析这一层面原因时,她曾明确表示:“我爱孩子,但培养孩子从小有个好成绩也很重要,学历也是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敲门砖”

讲真的,我特别能理解朋友的心情,可难道孩子成绩没考好,我们就不爱他们了吗

并不会,可孩子并不会如此认为

特别是半幼稚、又有些半成熟的他们,肯定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只会执着于表面地认为:“爸爸妈妈对我不耐烦了,他们不爱我了”

所以,对于孩子,我们就要用“小孩子”的心理去包容他们,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毕竟,如果真的角色转换,我们站在孩子的位置去做同样一件事,未必就能比孩子做得好

特别是聊到孩子不愿听的话题时就暂时闭嘴吧,选择默默地陪在孩子身边,等到孩子心情没有那么糟糕时再多问一句:“怎么了”、“遇到了什么事情,需要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吗”

如此,孩子才能打开心门,内心顺了,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有感情自然也会随之升温了

03

聊天要挑孩子喜欢听的话

这是在解除孩子对你的心理防线

在以前,我是比较反感那些阿谀奉承、专门挑好听话说的人,总觉得这样的人太虚伪、不够诚实

可真正体会过后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社会上,“会说话的人”却是占领着一定的先机

就拿90年的表哥来说吧,他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能吃苦耐劳,可在岗的时间就是长久不了,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一张“不把门”的嘴巴

比如,领导给他分配某些任务时,他一边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另一边又说大实话地指出领导身上的各种问题

可以想想,有谁能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身上的问题呢?特别是当众被揭短的行为,无疑是在自断后路

职场这般,育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兰妈身边就有一个特别让人头疼的男孩子,他叛逆起来不仅任性逃课逃学,有时候暴躁起来甚至还动了要“教训”父母的念头

特别是那句“你再逼我,我就去你公司闹,让你也没办法见人了”

这番话,可给父母气得不轻

可后来一次聊天,他却不经意吐露心声说:

“我那时候就是说的气话,谁让他们的控制欲那么强,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非听他们的不可,衣服鞋子必须要按照他们的喜好就算了,就连我放学路上走了多少分钟也要管,难道我就没有资格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活吗”

“所以啊,他们越是那样,我越是要气他们,凭什么就只有我一个人在痛苦”

这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愈禁愈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主见,父母可以“好心建议”、但绝对不可替孩子做决定,否则在孩子的眼里就是套上脚镣的枷锁,也会因此产生反抗心理,并存心跟你过不去

而睡觉、指责、还有控制欲,也是直接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想要避免这样的煤气灯效应,那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就要考虑改变交谈方式了

比如,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先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然后给孩子分享自己曾经的囧事,或者曾经被父母教训的场面,当孩子逐渐感受到和你所处的位置平等时,自然就会主动搭话、并分享更多了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聊孩子喜欢听的话,可以有效解除孩子对你的心理防线,也能起到亲子关系调节里的一道暗中引导力量

那么,关于煤气灯效应这个育儿心理学,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4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