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力与可塑性——聊聊把玩HEDDType20MK2的一些个人感受

李凌佳琦 2025-04-15 22:44:14

在两三年前准备重新搭建个人桌面两声道音箱系统时,强叔和戈声老王都曾经不约而同地推荐过HEDD的产品,而且我个人也确实颇为喜欢HEDD的家族审美和设计语言,但最后出于对空间的考量,我还是选择了尺寸更小的型号。而今年的一次机缘巧合下,我在香港CANJAM上与HEDD的工作人员相谈甚欢、而且还“网友面基”了他们的那位和我互关多年的德国小哥,最终我决定尝试在家里搭建HEDD的有源音箱系统,从HEDD Type20 MK2开始。

对于那些既想要一步到位、又想留有一些折腾的空间的用户而言,我认为有源音箱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类产品本身会自带放大器模块,用户不需要去单独购买功放以及考虑阻抗匹配和喇叭线的选择问题,而且近两年的有源音箱也不再局限于只带一个后期放大器,具备完整音源模块的蓝牙音箱也越来越主流。至于怎么区分有源和无源,我这里给大家一个最直观的分辨方式,那就是无源音箱就好比一个拔掉线的耳机,所有的电源、信号源都需要外部提供,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在讨论无源音箱的时候,也会直接把它称之为“喇叭”。

HEDD这个品牌来自德国,产品线覆盖耳机和音箱,创始人Klaus Heinz的名字对于玩音箱的玩家肯定知道,因为他就是ADAM Audio的创始人之一,如今的HEDD是来自Klaus Heinz和其儿子Frederik Knop共同创立的品牌,可以说是上阵父子兵,儿子继承了老爸的技术天赋,两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声学工程师。

这台Type20 MK2的外观上很有辨识度,尤其是它默认的横置摆放方式在我晒出来的时候一眼吸睛。箱体采用了Vinyl涂层纤维板,外部摸起来是类肤材质,触感非常细腻但会有一些容易沾染污渍。这个材质的名词来自官方介绍,所具备的特点是轻薄、坚固以及优秀的声学特性,所组合成的样子上有点像是一个小的书架箱外加一个低音炮的结构,实际上这种方形箱体的设计是为了尽可能的扩大低频单元,这样让音箱不仅仅局限于近场,还可以做中场聆听,同时也可以满足创始人对既要又要的疯狂想法。这样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从正面就可以一眼区分出来左右。所以呢,我们在正面可以看到一个7寸的低频单元和一个4寸的中频单元,还有一个HEDD AMT的高音单元,在摆位的时候两个低频单元朝外侧,这点却是比较少见的。

在这样的空间内,Type20 MK2的低频单元尺寸达到了令人惊讶的7寸,还另外容纳了4寸的中频和一个HEDD标志性的AMT高音单元,这个体积控制的实在是很厉害,本质上也是硬件设计能力的体现。我没有找到官方对这个4寸单元的说明,但却标注了中频单元和低频单元搭配的是100W ICE D级功率放大器。AMT高音气动转换高音单元,单个褶皱以交替的方式打开和关闭,通过褶皱驱动的空气被加速到隔膜本身速度的四倍,这样可以带来更好的声学特性。这个原理有点像是散热器的冷排,内部堆积的褶皱多,展开后的表面积就更大,散热性能就更强。D类功放在有源音箱中是常见的放大器工作模式,其特点是效率高、可以在同功耗下获得更高的有效功率,但也有很多人诟病其声音数码味、太直白,但在有源音箱里则是属于非常实用的技术特性。

其实这个单元的摆放和使用的单元都大有来头,低频单元的下面是HEDD独家的CoP箱体结构转换技术横置孔,这个是可以通过附带的螺丝和孔塞来调整的,你可以自己选择封闭式的音箱还是带有倒相孔的音箱。同时呢,我们也要来到左边单元的后面,看到第一排的最后一个旋钮,CoP要根据自己的倒相孔来旋转设置。这一排第一个旋钮是调节音量,这个没啥好多说的,±12dB的调整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空间和聆听环境的要求。LINEARISER旋钮的默认设置就是开启的状态,这是HEDD的相位线性化处理技术,打开的状态下激活内置集成的相位校正功能。这个功能处理会改善音箱的瞬态响应速度和声场结象精度,还可以与HEDD BASS低音炮同步,降低卫星子系统中的延迟。

第二排的前两个SHELVING FILTER旋钮为声学调节旋钮,这个就是官方宣称的搁架滤波器。LOW为低频调节,HIGH为高频调节。这个功能在音箱放置空间较为狭小或者过于宽阔的情况下,均能立竿见影获得更加平衡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个旋钮为低频范围调节旋钮,如果只是用这对音箱正常聆听,就可以设置为Normal。在搭配低音炮的时候使用的时候就旋转到for SUB,当设置为EXTEND模式的时候,低频响应会扩展至原本的大约20%左右,提升低频的输出能力。

最后一排旋钮主要是信号输入输出的设置,其中第二个是输入灵敏度调节旋钮,用于调节模拟输入的电压,可以用于优化数模转换的信噪比。第三个DESK FILTER旋钮为桌面过滤调节旋钮,根据自己的桌面情况来灵活调整,优化近场聆听时的听感。

虽然大部分发烧友使用Type20 MK2的方式我相信应该都是搭配自己的解码前级,但,除了XLR模拟输入以外,HEDD还给它标配了AES输入口,意味着它本身是一个自带数模转换功能的音箱,可以直接提供数字信号即可出声,官方给它的代号为“第四代DSP音频处理器”,具备最高96Khz/32Bit的解码能力,不打算折腾解码前级的用户可以直接搭配一个数播、或者类似节奏V3D这种带Mini AES口的小型数字转盘,就完成了一套高性能音箱系统的搭建。

其实我平时在写耳机、前端类设备时,很少会这么仔细地去描述一个产品的功能信息,但对于Type20 MK2来说虽然尽可能简化了这个部分、但还是占据了不少篇幅,因为我认为HEDD这个品牌是比较务实的那一类,所提供出来的功能都是极为实用的、而且往往能够反应在最直观的聆听效果上。其中我个人觉得最惊艳、也是最值得去把玩的主要是两点,一个在于CoP箱体结构转换技术,这个技术就类似于你可以调节一副耳机的腔体是全封闭还是半开放,含金量自然不言而喻,第二个在于它的DESK FILTER功能,对于桌面用户来说实在是相当友好,因为我自己身边不少朋友就属于即便桌面空间相对局促、也要尽可能去上大箱体的,但桌面空间的局促、避震的难题,可能会带来各种奇怪的衍射与结像表现的不足,但HEDD为不同的桌面尺寸设置了Small、Mid、Large三种档位,可以大幅度减少对桌面避震、周边声装、以及摆位精力的成本,这种实打实能为声音带来有效改善、减少用户沉没成本的技术特性,我相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而关于声音方面,我会从我的数字系统和模拟系统两个方面来讲一讲,Type20 MK2具体是一个什么样个性的产品、以及声音的可塑性如何。

数字系统方面,因为我给Type20 MK2所摆放的地方为客厅,自然是没有我书房的PC HIFI的环境,所以带网播功能或者串流功能的解码产品会是我的首选,比如我的矩声Element X2/Mini-i Pro4,高登的序曲Pro以及TEAC的UD-701N,而其中因为序曲Pro和UD-701N只支持有线以太网连接,所以我在测试阶段还加入了节奏V3D来作为转盘方便测试。

在数字系统中,我认为Type20 MK2还是具备一些非常典型的监听音箱的属性,而且相比于HEDD家族的耳机那种小型头戴空间内所呈现出来的混响状态,在大空间内去聆听时,Type20 MK2要显得更为的干净、高频富有穿透力,声音趋于现代声的那种理性、清晰,能够在不费力折腾摆位的基础上就获得很明快的结像线条感与层次,同时低频部分有着扑面而来的震颤感,七寸的低音单元可以让你感受到非常强烈的低频气势烘托与动态响应能力,而在刚刚开声的时候,可能是出于木质底座脚架的缘故,会明显感觉到Type20 MK2的低频过于的深沉、偏打击感,回弹的质感与残响并不算很自然,此时我使用了六个金属脚垫,不论是直接垫在箱体还是脚架的底部有所改善,而不打算折腾额外配件、也不打算更换脚架、甚至是直接触碰桌面的用户(尤其是小型的桌面),可以尝试削弱低频增益来改善低频的弹性与乐感。而作为一个综合素质极高的产品而言,Type20 MK2对于解码和前级、包括音源的更换都是较为敏感的,但不论怎么搭配,其实低频都是它比较稳定的一环、可以说非常的扎实有力且适应各种曲风的切换。

基于Mini-i Pro这种本身较为中性的解码前级时,就如前文所说的那样,Type20 MK2所呈现出的一个基础秉性是典型监听箱都具备的那种风格方向,但当切换到序曲Pro或者UD-701N金色限量版这种本身醇厚度高、人声较为绵密的设备时,它在声音的“尾韵”方面还是产生了直观又微妙的变化,直观的地方在于人声的气息、高频器乐的泛音表达有所强化、结像的线条感也稍稍松弛了一些,不会那么发紧,但宏观层面它大体上还是一个现代型箱体的那种通透、两端延展质量颇高的路数,不用担心有HUFI感出现。我个人丝毫不介意在这样豪华的有源音箱面前,直接打开网易云音乐去DLNA投送一首歌,因为Type 20 MK2虽然在信息量上颇有遇强则强的潜力,但整体的声音下限极高,在串流播放、乃至蓝牙播放时,都不会显出疲态,切换回节奏V3D或者类似双木三林T2这样的CD转盘时,更多的是在器乐框架和大动态层面有所增强,基础音色是趋于稳定的一个状态。

但是比起数字音源,我觉得在音乐性的角度上,黑胶系统才真正让我对Type20 MK2所着迷。

自从黑胶入坑以来,我并没有把我的模拟系统给用在大空间和大箱体上,Type20 MK2是我的第一次试水,但效果是十分意外的。转盘为Technics的1500C,更换了天龙DL-A110周年纪念款唱头,唱放为钰龙PA1,唱臂线和连接音箱的线材经过多番比对以后,我选择了Sommer的AQUA和万隆NEGT3500这两对更为强调声音素质的型号。这套系统其实在声音素质方面是非常“现代”的,我曾经多次邀请好友在家中闭眼盲测,他们都不相信如此清晰立体的声音是出自于黑胶系统,但这里涉及到对模拟系统的刻板印象和对黑胶唱片的选择,我就不展开去聊了。

有时候对于黑胶唱片的选择,并不是非得纯模拟录音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就好比玉置浩二的SSAR-45精选集这张唱片,它虽然也是数字转制,但实际呈现的声音效果比我听过的任何CD与在线音源都要好,包括甚至给母带的部分都做了二次重制,声音的背景纯净度、器乐的立体感、人声的细节、空间混响的自然程度,可以通过Type20 MK2完美地释放出来,尤其是《ロマン》在副歌部分的嗓音颗粒感和人声微弱的喉头震颤所带来的细腻情感表达,这种是属于音源所赋予给后端Speaker的魅力,并不是单纯靠器材就能够实现的,但“接不接得住”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往往同一首曲子、同版本的录音下,黑胶系统呈现出来的声像在形体感上要更大、更厚实,空间感有时候也会等比例地放大,但只有在足够好的扬声器或者顶尖的耳机系统上才能得到对应的回馈,否则可能就是像刻板印象中黑胶“糊糊乐”的听感。

我第二喜欢的试音曲为齐默尔曼中年时期版本的肖邦第一第二钢协,和年轻时与朱里尼合作的版本相比,

我个人反而是觉得中年时期的声音更有冲劲儿、张力更强、动态也更大,年轻时的版本则更显温婉和细腻派一些,但对于耳机和音箱系统的测试而言则再好不过了。其实音箱的低频表现对于钢协类曲目的演绎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钢琴颗粒感的表达,能够很好地反馈出演奏者的触键力度与钢琴低音区的那种轮廓感,Type20 MK2的钢琴表现其实此时是更为鲜活、有跳跃感的流派,和那种典型监听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弦乐的部分不仅纤毫毕现、还相当沉稳,少了一分亮度与穿透力、但随叫随到的动态爆发力和安定感是并存的。

如果看以往我的耳机类的评测文章,会发现本文其实我没有去谈及什么三频的细节分析、人声的远近、声场的横纵高之类的微观描述,因为在音箱系统里,很多素质层面的东西是天生的、客观存在的、不被前端设备所影响的,而音箱产品除了有一个自身的基础音色与素质表现外,对音源与解码前级的揭示力、以及是否能够在稀松平常的系统中也保留自身的特性和高下限可能是更重要的环节,既要让用户轻易搭配出声、又可以在无尽的折腾中呈现出可塑性与匹配解码前级部分的上限,我认为Type20 MK2是完完全全做到了,它在我的客厅系统中除了极高的素质和优秀的音色令我一耳朵惊艳以外,更多的是唤醒了我以它为核心搭建系统的欲望,作为单只两万元不到的有源音箱而言,我相信不论你是新入坑的发烧友还是经验十足的老饕,我相信Type20 MK2给到的声音是远远超出预期的表现。

0 阅读:2

李凌佳琦

简介:为你带来严谨但不枯燥的音频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