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历史—先秦的牛人们【六】改革缘于形势变

墨水猪 2024-03-08 13:38:24

大家一起干私活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荒地开垦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然而,这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分封的土地无法全部耕种,更无暇顾及其他荒地。然而,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他们在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土地耕种任务后,开始注意到其他富饶的荒地,产生了一种勇敢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这些荒地并不属于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一旦自己种植,就成为私人土地,无需缴纳税款。因此,人们纷纷挥起锄头,高效地开垦私有土地。

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逐渐荒芜,最终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国家考虑既然大家都这么做,索性对公田和私田一视同仁,要求按照规定缴纳税款。这实际上相当于间接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化状态。

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行了“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施“初税亩”。随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这三位改革家相继进行变法,确立了新的制度。然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后,当时保守势力的贵族们试图除掉吴起。最终吴起被逼迫到楚悼王的尸体上,以尸体做掩护,并威胁那些贵族,谁要是刺杀他,就必然会触犯冒犯王尸的大忌。然而,这些贵族对吴起恨之入骨,视威胁如无物,毫不犹豫地射杀了吴起,楚悼王的尸体也被射成了刺猬。对楚国而言,失去了走向强大的机会。

秦在变法中崛起

商鞅是唯一取得成功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措施最终推动了秦国的兴盛。

成语“徙木立信”正是形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为了让百姓信服并听从新法,商鞅在城南门竖起了一根木头,并贴告示说谁能将木头扛到北门就会得到五十金的奖赏。果然有人扛起了木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五十金。商鞅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向人们灌输虚假的期盼,而是为了在百姓心中建立自己的信誉。因此,在秦孝公时期,商鞅的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其具体措施如下:

1.实行连坐法,让人们组织起来,十家组成一个什,五个什组成一伍。如果一家犯罪,其附近的五家或十家都会受到牵连,这就是所谓的连坐制度。例如,如果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却不报告,一旦被发现,你也会受到惩罚。可见当时对人民的控制非常严格。

2.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奖励农耕和纺织工作。古代中国社会将人们分为四种身份,士、农、工、商,商居于四民之末。当时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和纺织的政策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较低。有句成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强调农业是国家生存的基石。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因此限制商业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直到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人们的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