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越过山海关,一举占领北京,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象征着新王朝的崛起。然而,看似势不可挡的清王朝却面临着比南明残余势力或起义军更可怕的威胁——一种极度致命的疾病,甚至让骁勇善战的八旗军闻风丧胆。究竟是什么让清廷如此恐惧?
这种令人胆寒的疾病便是天花,一种由病毒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在古代医疗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天花几乎等同于死亡判决书,即便幸存者也会留下满脸疤痕。由于东北气候严寒,天花此前并不盛行,但随着皇太极时期清军频繁南下作战,一些士兵将病毒带回了关外。
1642年,关外爆发了大规模的天花疫情。一向勇武的皇太极面对天花竟束手无策,只得带着亲信逃离盛京,以狩猎为借口在外躲避四十余天。回城后,他甚至不敢接受群臣的新年朝贺,仅与那些“熟身”(已出痘免疫)的贵族私下宴饮,足见天花对清廷上下的震慑。
清朝定都北京后,大量八旗军民涌入中原,但他们很快发现,天花比战场上的刀剑更可怕。尽管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南明与起义军,却无法抵挡天花的肆虐。北京迅速成为疫情重灾区,死亡人数激增,连深宫中的皇族也未能幸免。
顺治帝多次逃离紫禁城“避痘”,甚至下令将京城内所有疑似感染者驱逐至城外。天花不仅夺走了许多皇室幼子的生命,还带走了像豫亲王多铎这样的功臣,而顺治帝本人最终也死于天花。这种疾病成为清初皇室最大的梦魇。
令人意外的是,天花也曾成为决定皇位归属的关键。年幼的康熙帝因感染天花被送出宫外,反而因祸得福——康复后获得了终身免疫力。顺治帝驾崩后,正是这一特殊经历让他被选为继承人。
康熙帝深知天花的危害,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防治措施。为避免蒙古贵族因惧怕天花而拒绝进京,他特意在塞外修建避暑山庄。1694年,更顶住压力在全国推广种痘术,显著降低了天花的致死率。然而,这一顽疾并未彻底消失,晚清的同治帝便因微服出巡感染天花而早逝,年仅十九岁。
参考资料:1.《清实录》;2.《清史稿》;3.《中国医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