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森林大火,689名消防战士奋战火场,27名消防员和4名干部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然而一段采访视频却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您是否曾有过挽救战友生命的念头?"
这个尖锐的提问让消防员泪流满面,也让主持人董倩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一时间"央视名嘴"沦为"冷血主持","滚出主持界"的口号甚嚣尘上。
谁能想到这个被骂上热搜的女主持,在一年后的抗疫报道中,却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要追溯这位"冷血主持人"的故事,那可得从她的学生时代说起。
在董倩的小学老师眼中,这个爱搞怪的小姑娘简直就是个"祖宗级"人物。
上课开小差、捣乱逗笑、成绩吊车尾,可以说是样样精通了。
每次家长会她的座位都是空着的,因为她爸妈已经被叫习惯了,干脆直接去办公室报到。
对于父母的唠叨教育,她更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左耳进右耳出"的绝技。
老师们一度认为,这孩子可能就这样了,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直到那一天一个被她惹怒的同学,甩出了一句"你将来必定是个无用之人"。
这句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她猝不及防。
从那天起仿佛按下了某个神奇的开关,董倩突然就"开窍"了。
那个曾经上课闹得欢的座位,突然安静了下来。
那个总是惹老师生气的调皮鬼,居然开始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们还以为这孩子是不是生病了,结果这一"病"就"病"出了个学霸。
要说董倩不是那种天才型选手,但她可真是个"笨鸟先飞"的典范。
为了追赶上差距,她几乎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家。
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已经抱着书本坐在教室里。
当同学们都回家了,她还在灯下奋笔疾书。
这种拼劲儿让她成功地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北大的日子她依然保持着这股子"倔劲儿"。
虽然跟班上的学霸相比,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同样的知识点。
但她从不气馁因为她深知,天赋不够那就用勤奋来凑。
每当看到图书馆里那个挑灯夜读的身影,大家都会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这女生,是真的有志气!
从北大毕业后董倩凭借着独特的气质和过人的努力,成功进入央视。
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年的"熊孩子"居然摇身一变,成了金牌主持人。
但这位主持界的"黑马",一路走来却注定不平凡。
2008年汶川地震后,董倩匆匆赶赴灾区,她的一个提问却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面对一个刚从废墟中被救出的小男孩,她开口就问:"您刚才是否感到绝望?"
这个问题像一把刀,不仅刺痛了小男孩的心,也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网友们炸锅了:"这也太冷血了吧!"
"这是在二次伤害受害者啊!"
"央视的主持人都是这么没有同理心的吗?"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董倩又一次站在了争议的风口浪尖。
她对着一位年轻的消防员说:"倘若您是家中独子,您的牺牲父母该如何承受?"
这句话一出消防员当场落泪,网友们的情绪也再次被点燃。
"这是采访还是在伤口上撒盐?"
"能不能换个有同情心的主持人?"
当人们以为董倩会因此有所收敛时,2019年的凉山森林大火报道再次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面对幸存的消防员,她直接问道:"您是否曾有过挽救战友生命的念头?"
这一次不光是采访对象泪流满面,就连观看直播的观众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网上的声讨更加猛烈了,"冷血""无情""不配当主持人"的帽子接二连三地扣了过来。
有人说她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有人说她过于追求收视效果。
但仔细想想那些尖锐的问题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个记者对真相的执着?
当所有人都在说"辛苦了"的时候,只有她敢问出那些藏在心底的话。
当大家都在歌功颂德的时候,只有她试图揭开伤口下的真实。
或许这就是新闻人最难的地方:既要直面真相,又要顾及他人感受。
在这个人人都在展示温情的时代,董倩选择了一条最不讨喜的路。
就在人们以为董倩会一直"冷血"下去的时候,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当其他主持人还在观望时,她第一个冲进了疫情最严重的武汉。
从此她开启了连续95天的超负荷工作模式。
但这一次她的采访风格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特别是在采访武昌人民医院院长刘志明的遗孀时,董倩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柔软。
刘志明院长是个典型的"老黄牛",疫情爆发后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他的妻子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两人都在与病毒赛跑。
但命运总是格外残酷,刘院长最终被病毒击倒,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董倩站在刘院长家门口时,她罕见地犹豫了。
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直奔主题。
而是轻声说道:"若您愿意讲,我就听;若您不愿意,我转身就走。"
这样温柔的话语,让许多观众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这真的是那个"冷血"的董倩吗?
在这次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她几乎没有打断过受访者的诉说。
当刘院长的遗孀哽咽时,她会适时递上纸巾。
当对方说不下去时,她会默默地等待。
这种细腻的温情,让无数观众看到了疫情报道的另一种可能。
原来真实的表达不一定要用尖锐的方式。
有时候静静的倾听,也是一种力量。
在这场疫情中董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闻人的担当。
从温柔到尖锐从争议到理解,董倩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好的新闻人,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标签。
回望她的职业生涯,简直就是一部"逆风翻盘"的奋斗史。
1999年澳门回归直播时,她还是个央视的"菜鸟",但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圈粉无数。
2001年这个从未受过专业播音培训的"素人",硬是拿下了业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
而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深夜。
是她一遍遍修改稿件的执着。
是她即使被骂"冷血"也要追问真相的勇气。
其实做一个"温柔"的主持人很容易。
无非就是多说几句"您辛苦了",再露出标准的八颗牙微笑。
但董倩偏偏不愿意随波逐流。
在这个人人都想当"暖男暖女"的时代,她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她用尖锐的提问撕开温情脉脉的表象。
用直击人心的对话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这样做注定会成为"杠精"眼中的靶子。
也注定会被扣上"不懂得照顾他人感受"的帽子。
但正是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让她的每一次采访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新闻人该有的样子。
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真实。
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为了专业。
从"熊孩子"到"央视名嘴",从"冷血主持"到"温情记者",董倩用二十多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叫"初心不改"。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坚持做真实的自己,或许就是最了不起的成功。
正如她在一次采访后说的:"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只在乎镜头前的每一个真实瞬间。"
这就是董倩的选择,也是她最珍贵的坚持。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是不是采访该突出表现让人吃惊还是要给社会群众学习或者感受发生意外事件的心情看法。那么评价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标准是什么呢?!我不清楚!
如何评价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她的正能量还是她突出个性的表现呢?!我不知道该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