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村古街,从前是赶圩的地方,那时的热闹和繁华,最终也抵挡不住时势的变迁。自从圩市转移到马路边上后,熊村古街就逐渐衰败,到现在里面住的人都少了。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已经老旧的墙上出现几个鲜红的大字:“折才怪”、“不折”……难道这些老房子都要拆掉了吗?
可是,这其中也带着古怪。
墙上的拆字很明显是个错别字,“拆”字少了一点,是工作人员的不小心吗?而且还加了“才怪”、“不”等修饰词,难道这是后边村里人反对拆迁才加上去的?可是字体的颜色出奇的一致,不太像是后面加上去的。
熊村古街上都是老房子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要拆掉显然缺乏足够的理由。
熊村古街上的老房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政府想保护还来不及。就拿熊家祠堂来说,那里最近才重新翻修了一遍。对于古街上诸多的居民楼,政府想保护只怕是有心无力。
拆了是没有必要的,难道重新建一个圩市?马路边上不是更合适吗?或者是建造旅游区,可是这么大的一项工程没有足够的游客和资金的保障,政府又怎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就算是建旅游区,翻修也会是更加好的选择。
带着这些疑问,我前去咨询了一位当地的老人。他说:“那就是一个闲着没事干的人乱涂上去的。”
乱涂上去的,这果然只是一出恶作剧。一想到那个拆字少了一点,变成了折,就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然而,在笑过之后,也让人思考:能把拆写成折,而且能做出这样恶作剧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以做一个猜测,虽然这不一定准确。
他懂得一些社会常识,应该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他没有正经的工作,经常无所事事。还有可能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对一些现象感到不满。“拆”是他假想出来的权威,而“才怪”则是他反抗权威的体现。
虽然哪里都有愤世嫉俗的人,哪里都有搞恶作剧的人,但很少有人把一出恶作剧变成了一个笑话。
如果他多读一点书,如果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他应该没有这些闲工夫在墙上乱画。他脑子里想的问题就是怎么多赚一点钱,怎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现实的情况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也许,是时代变化太快了,有些人跟不上步伐。
难道他们没有尝试着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吗?难道他们天生就喜欢这样无所事事地搞恶作剧吗?我想不是的,他们只是在反抗。而且,他们的自身的困境让他们的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像小男孩失去了心爱的玩具,于是大哭一场,还跟妈妈发脾气,砸东西,他用这样一种破坏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也许,那个在墙上乱涂的人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他的无助,他的苦恼,他的不甘心……
这样的反抗是没有效果的,重要的其实不是反抗,而是要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它可能是工作上的,可能是家庭上的,可能是爱好上的,也可能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琐碎生活……用这些东西充实自己,填满自己。那些困境可能还是存在,但是当你学着和它和平共处的时候,它就不再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了。
言归正传,这里只是就这一现象做出的猜测和讨论,并不构成事实。我们都希望这样的恶作剧能少一点,保持一个干净的环境,维持一份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