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村圩原来在熊村古街上,现在则搬到了古街附近的马路边。
它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无论老一辈的人承不承认,它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
在几公里外的大圩镇上,那里的圩才叫圩。那里是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有超市,有奶茶店,有各种各样的小吃,那里还有供人休息的广场的和宽阔的马路。而且,从熊村过去只需要坐一趟公交车。
哪怕是在赶圩的日子,它也像一个还没被占满位置的菜市场。熊村圩并不值得一提,在这样一条偏僻的乡村马路边上,它绽放不出光彩。
它的存在只是因为它还在发挥作用。
每逢3、6、9赶圩的日子,总有一个理发师在一个固定的角落里摆起摊位,给排着队的老人理发。在这个角落里,老人们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好像这是他们的休闲场所,而理发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理由。这是他们理发的固定地方,他们知道在赶圩的时候这个理发师肯定会来。
而那个理发师真的只会在赶圩的日子里来,其他的时间他并不会来。难道是他比较“任性”,人少的时候就不想出来了?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附近灵田的圩上,那时他的摊位就在马路边上。一辆小的三轮车停在一边,他把一块镜子挂在树上,前面摆上一张凳子,这就是他的理发摊位了。客人只要往凳子上一坐,他就可以拿起旁边的工具开始工作。就算下雨也不怕,他还搭了一顶红色的帐篷。
那时,面对我的镜头他笑容满面。
后来,在大圩镇的圩上我也看到了他的摊位,也是在路边的一棵树下,他几乎都在忙着工作。现在,则是在熊村。
原来,他在不同的日子会赶往不同的赶圩地点。灵田是1、4、7赶圩,大圩是2、5、8,而熊村是3、6、9。这些赶圩的日子巧妙地错开了,他可以每天都去往人多的圩上,能做更多的生意。
如果用商业性的思维来考虑的话,他就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一个村上就这么多人,而每个人理发的次数也相对是固定的。如果他的摊位不流动起来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做一个村上的生意。如果流动起来了,他就可以做几个村的生意。而这样的流动并不会让一个村上的潜在顾客数量减少,因为理发不会差那么一两天。更何况,许多人都习惯了赶圩才出来一趟。
他这样的商业思维里带着一股农民的朴实,这应该是他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他家就在熊村附近,灵田,大圩,熊村这几个地方离他家都不算太远。理发是他做了几十年的事情,每天他都会早早地骑着一辆三轮车出去,这辆三轮车上装着他所有的工具,还有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从容。
他的故事是许多本地人的一个缩影,在村子这个小系统里,许多人的故事多多少少和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到了赶圩的日子,如果学校放假,总会有一个小女孩在路边帮着奶奶卖水豆腐。她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做起事来带着沉稳的气质。从她的动作里,能感觉到她已经懂得了一种叫做“服务”的东西。而且,她家的生意总是很好,一桶水豆腐一般早早地就卖完了。
马路边上总是摆着一排排的橘子,老板娘就坐在墙角。偶尔会有熟人路过,互相打声招呼后会走上去闲聊几句,或者免费尝一个老板娘的橘子。
还有街边的那个商店,前面摆着一个桌球台,偶尔到了周末会有十几岁的小伙子过来打几局。在他们眼里,打桌球是时髦的。商店前面总是有很多人,有人坐在凳子上,有人就这么蹲着和站着。他们提着大袋小袋的东西在等公交车,这个商店算是他们的一个小小的“据点”。
熊村圩就这么点大,几分钟就可以逛完。对于外人来说,这里可能显得过于老旧和落后,倒不如去旁边的古街上拍几张照片。
对于本地人来说,这是他们一个重要的集会场所。他们需要在这里交易,在这里与人交流,还有,他们需要这样的热闹和氛围。无论这里老旧还是落后,都不会影响他们对这里的感情: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摊位,甚至是来这里的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