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喝油茶”,刚刚来到白面瑶寨,便有人过来招呼。这时,我已经连续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正要找的地方坐一坐,便欣然前往。
大山里的人
等了几分钟之后,油茶就被端了上来。她煮的油茶不算太苦,上面浮着一层细碎的茶渣。往油茶里加几勺米花是再好不过的了,这米花有玉米、花生和大米等杂粮,在油茶的浸泡下,那香味更甚了。再配以一小碗用酱油泡的藤椒,带着刺激性的微辣被油茶的咸和香冲淡,各种味道的结合就这么上演。
油茶
一边喝着油茶,一边和主人闲聊。
喝完一碗,往碗里先放米花,再舀上一勺热气腾腾的油茶加进去,伴随着米花的滋滋声,你就知道让舌头和胃得到满足原来这么简单。旅途的劳顿就在这一碗油茶里得到了解放。
发明这种方法的人一定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他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些食物美妙的结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这么效仿。
这油茶是家家户户都会煮,而且是他们每天都必须喝的。
主人家的千两茶
早上,他们会生起火来,煮上一大锅油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拿一个碗,一边喝着热气腾腾的油茶,一边往桌上的碗里夹一些咸菜。这就是他们的早餐。
大山里的早晨是冷的,喝油茶不仅暖身子,还能填饱肚子。
白天,有朋友和客人前来,他们也会煮上一锅油茶,这是他们待客的方法。
哪怕是在工地上,或者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也有油茶喝。主人一手提着一壶煮好的油茶,另一只手提着一个桶,桶里面放着一盒米花,还有喝油茶的碗,就这么放到地上,坐下来就可以喝起来。
油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就跟我们每天吃的饭菜一样。
煮油茶的灶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了,一个被烧得发黑的铁架,下面烧柴火,上面架一口锅。村寨里大部分人家的灶都是这样的,还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
煮油茶
这样的灶台到现在而不被淘汰,大概和这里的气候与生活习惯有关。大山里的早上和夜晚的气温比较低,烧上一堆柴火,既可炒菜,煮油茶,烧水,还能取暖。
一家人围坐在柴火旁,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静下来的时候,就往火堆里添点柴,把手靠近了取暖。
到了冬天,灶台正上方的房顶会被挂上大块的鱼和肉,经过几个月的烟熏,过年就有腊味可吃了。
他们的吃喝都是围绕着一个灶台展开。
主人家在吃晚饭
这是一种不加修饰的简单,一个灶台满足了这么多的功能。这种经过了岁月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可能会让一个外人惊叹。
这样的油茶文化,在老一辈人的手里延续着,那是他们来时的路。他们可能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在传承本土的文化,这只是他们几十年下来的生活习惯。
对于年轻人来说呢?他们有的去了大城市发展,有的在县城里找了一份工作,还有的在家里不远处读书……在他们身上那些传统文化的影子是模糊的:一方面他们渴望走出大山,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也是有着自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他们就这么被夹在中间。
后山的菜园
都说乡愁就是回不去的故乡,但是只要你回去了,那一碗慰藉心灵的油茶还是会等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