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古镇上的陶瓷品店面是很多的,但是真正制作陶瓷的手艺人其实并不多。
银春陶艺
银春陶艺的工作室
古镇上,有一家规模不大的陶艺公司,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但是,这几位工作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了。在2019年铜官的茶器制作技能大赛上,四位参加比赛的师傅拿了三个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
制陶比赛前的准备
正在工作间拉胚的师傅是这个店的老板,他和他弟弟一起开的银春陶艺公司。虽然是老板,但平时他也没闲着,只要有活他就要亲自动手。
老板在揉泥
一团泥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程序员编写的程序,只是,程序员靠的是逻辑和算法,而他靠的是手感和经验。他能凭借简单的机器和工具把一团毫无生机的泥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在尺寸的把握上,不说做到像机器一般精准,但是在一个批次性的产品上,他基本能靠着自己的手感让每一件的尺寸误差都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是外人看一下,或者学习几个月就能达到的。
老板在修胚
从揉泥、开泥、拉高、变形、收口到取下,这一套过程只需要几分钟,他做起来游刃有余。
在平时任务不忙的时候,他还会尝试一些新的设计。只要有好的点子,他的这些设计马上就能够成为一件产品摆在他的店里。这可能是一个手艺人生命力的源泉,它能够让一成不变的模式不限于僵化,让人持续保持着那份冲动和激情。
老板的新设计
今年他50多了,做起事来还是干净利落,精神状态更像是在40岁的壮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和陶瓷打交道,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这40多年的手艺生活让他付出了自己的激情,而这份激情到现在也在向他回馈。
工作室的桌子
只是,那些细水长流的,那些不慌不忙的,那些不问结果的努力和坚持,它们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证明和让人相信。
在店面后的一个小型仓库里,一位师傅忙完了一天的活,正坐在凳子上休息。马上就要下班了,他享受着这一片刻的安宁。他是专门负责制作大件陶器的一位老师傅,也是从小就接触陶瓷,在许多的陶瓷厂工作过。他经验丰富,制陶的每一个步骤他都会:拉胚、修胚、雕花、上釉、烧窑……他不仅在银春陶艺上班,还在当地的四厂兼职一份工作。他能力全面而且技能熟悉,到哪里都有发挥的空间。
制陶师傅
他的儿子在星沙一家汽车公司上班,而且在那边也买了房子,不过生活上的压力还是有的。而对于他来说,小镇上的生活压力则没有那么大,他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份轻松的工作。而他还在这样努力地工作,一方面大概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留在他血液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大概是他对家庭的一份责任了吧。
走进银春的那个门面,先听到的是一段学习的音频,里面三个人正在安静且认真地忙着手中的活:给陶器雕花。
雕花的手艺人
放手机音频的那个人,如果不去打听的话,你不会猜到这是一位已经银发苍苍的老人在听有关佛教和自我修行的学习音频。在这个工作室里,他们每天面对的就是眼前的陶器,每天拿着手中的刻刀一下一下,这是一件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而这位老人年纪虽大,却还能够与时俱进,用一些年轻人玩的东西。在他们几个人都安静地时候,就只剩手机里传出来的音频。没有嘈杂,没有拘束,有的只是一份平和的宁静。哪怕你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观众,你也能呆呆地盯着他们手中的刻刀,一下一下……
一边工作一边听课程
她说:“要活到老,学到老。”
后来在街上看到她的时候,真的让人惊讶。她双手插在口袋里,袖子是挽起来的,走起路来有着说不出来的味道:轻盈、飘逸,像是来自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髦女青年。
雕花的手艺人
工作时坐在她旁边的,也是一位和她差不多年纪的雕花手艺人,他也是从小就接触陶瓷,到现在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不过,虽然他的手艺娴熟,到现在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哪怕只是刻刀微小的走法和方向,到头来也会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他在和老板学习如何把一片树叶的纹路雕得更加生动、更有灵性。
不断学习
人工雕刻最可贵的就是那一份灵性,这是机器永远比不上的。人工做出来的总是会有差异和瑕疵,但这不正是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的原因吗?而顾客越来越多地需要这些富有灵性的作品,而不是机器的死板。人工的造价更高,但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果说这些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在坚守着老一辈的传统的话,那么店里一位年轻的姑娘则代表着新生的力量。
雕花的手艺人
她也是从十几岁开始就接受着陶瓷文化的熏陶,因为从小的美术功底和兴趣爱好,她作为一名艺考生进入重庆大学学习油画专业。在陶艺这件事情上,她有着自己独到且专业的一些理论和见解,这可能是土生土长的老一辈陶艺人所不具备的。
她说她想学习插画,只是现在没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