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皇帝之一,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不稳定的清朝根基也注定了他肩上的使命,同时也意味着康熙从小开始就注定不平凡,他是大清朝走向强大的决定性帝王之一,一生似乎都在建功立业之中。
后人对康熙皇帝的评价很高,幼年登基,随之亲政,计除鳌拜,平定三藩叛乱,三次亲征达尔丹,收复台湾,奠定了清朝稳定的格局和最全面的疆土,为后来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没有康熙皇帝的存在,清朝一定不会有后续的强大。
简单来说,康熙皇帝对清朝的贡献是多元化的,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与发展之外,甚至连有些口误也很出名,例如康熙曾经面对番王前来朝贡,叫错了一个水果的名字,结果后人将错就错,到了300年,到今天依然是这种错误的读法。
噶尔丹与昭莫多之战前兆![](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c699ac611b7d7c8e8ea8e2b89fb5bb.png)
这次战争发生在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指挥,三路大军剑锋直指漠北地区,也是康熙皇帝阵前迎敌的唯一一次战斗,而也正是这次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流,让这个被叫错名字的瓜有机会来到中原地区,并被后世沿用三百余年。
这次战争是三征噶尔丹战役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之中,游牧民族本身具有很大的缺点和局限性,因为生产方式太过单一,受环境的影响,手工业也不是很发达,所以本身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只能被迫依赖于中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这种相互依存性是固有存在的,但中原人不一定接受,一旦这种依赖遭到了抗拒和阻碍,很有可能就会引发战争,而这种战争并不是局部冲突,是在双方统治者领导下的大规模对抗,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fb469e92433c2c7568b1a28bb716b2.png)
清朝时期,准噶尔部落就经常处于大漠,是较为落后的封建游牧民族之一,按今天的位置算,应该居住在新疆西北地区,到元朝末年时,以维吾尔人为主,蒙古后裔较少,因为已经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阶段,所以当地经济已经以农业为主导,其次才是畜牧业与园艺。
这也让当地衍生出了多种农作物,其中的丝织品,棉花,麻,桑等都已经接近中原水平,最为主要的一点是,当地有十分丰富的葡萄,瓜果,到公元1370年,察哈台汗国灭亡,新疆地区发生了分裂,出现了多个势力并存的局面。
明朝宣德年间,这些小势力对中原称臣,其实那时的他们并不强大,最强盛的时候,兵力也不过三五万人而已,原本在明朝年间还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到了清朝康熙10年,准噶尔部发生政变,噶尔丹最终在厄齐尔图汗的协助下成为统治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85ebdebeee031d826d0ad4ec92635b.png)
这段时期蒙古的经济发展十分低下,以畜牧业养殖和狩猎的方式生存,部落的居民穷困潦倒,甚至有一匹马就可以称之为富饶,在准格尔攻占天山南路以前,还可以与中原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但就是因此获得了经济基础之后,准格尔发动了兼并战争。
但凡是被但凡是被噶尔丹占领的部落,竟然要被收租税,还要强迫当地居民服役,随着他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手下居民所需要的必需品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不得不开始将眼光放到了中原,噶尔丹曾多次派人“束缚边疆平民,抢夺财物”。
朝廷在迫不得已之下只能限制噶尔丹使团的数量,对方在兼并了西套和硕特蒙古之后,根本不在乎清朝限制性的规定,这也导致了后来的激烈战争。
战败与朝贡![](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786579aa601558c7c8c02f8649d700.png)
为了实现和平,康熙皇帝已经在来访团队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但依然无法满足噶尔丹经济上的需求,清朝也不再退让,开始采用一定强制性措施,和在朝贡问题上的限制性政策。
随着噶尔丹对边疆地区的不断吞并,野心也越来越大,一些归顺于清朝的部落纷纷传来了告急文书,表示噶尔丹的大军已经到了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境内,对清朝统治地区虎视眈眈,最终在康熙35年,招莫多战争爆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a1773c39e64b6641125981d639471a.png)
1694年,噶尔丹还曾派遣间谍游说蒙古的封建阶级,企图让他们背叛清朝,归顺噶尔丹,这件事情最终被康熙皇帝知晓,于是将计就计,同样派遣间谍。
到噶尔丹处,结果噶尔丹防不胜防,将自己的野心全都暴露,让双方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最终康熙皇帝兵分三路,征讨葛尔丹,在康熙防御部署完成后,两军进行了几场遭遇战和小规模冲突,很快在昭莫多地区开始了主力决战,主要分为小山阵地争夺战,对后方粮草辎重偷袭战和对厄鲁特左翼的突击战,这是一场决定全局走向的战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3dc4c1770b0a4b84bc74b6da490cf6.png)
康熙领导的清朝军队大获全胜,噶尔丹在接连失败后只能被迫逃走,此时的厄鲁特布只剩下了不到5000人,但清朝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他们,所以乘胜追击,噶尔丹和厄鲁特部落原本就没有多少粮草,在遭遇失败后更是人困马乏。
所以即使逃跑,也挡不住清朝的兵强马壮,最终这一部分残余部落也被清朝军队追上,噶尔丹只带了十几人灰溜溜离开,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翻身,所有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昭莫多之战就此结束。
这时的清朝边疆重归安定,新疆等各大少数民族部落重新归顺,自然包括哈密地区。
传承三百余年的瓜名![](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80dca9fe964a2c41c03190b5846360.png)
身为哈密地区最高领袖的额贝都拉带头归降清朝,虽然在此之前被准噶尔吞并,但阿贝都拉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算是有一定影响力,它的归顺能更好地促进整个边疆的统一,康熙皇帝对此感到十分高兴,既然已经向清朝称臣,那么前来朝贡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尤其是额贝都拉得到了清朝的封赏,地位上相当于大清的亲王,这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封号,所以就更加有必要向清朝康熙皇帝进贡,虽然是番邦地区,但地方上的特产是在所难免的,相比于中原,额贝都拉的统治地区物产丰富,并且具有少数民族特色。
所以对称臣之后的首次朝贡,额贝都拉十分重视,他虽然是少数民族的首领,但同样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所以对朝贡的物品选了又选,挑了又挑,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宝物和美女,但依然感到十分为难,因为额贝都拉捏不准康熙的心思,怕惹得对方不高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4f898d9625a37af73fdf11d32200dc.png)
根据此前去过哈密地区的清朝大臣的描述来看,他似乎对当地的一种水果非常感兴趣,虽然在哈密地区遍地都是,但在中原地区却几乎没有,并且口感甘甜,所以将它称之为甜瓜,至此,额贝都拉心中就有了主意。
为了准备这次朝贡,他专门派人寻找了一块儿最适合种植甜瓜的区域,还挑选了一批优秀的种植高手来此地培育,在此期间,额贝都拉还意识到,哈密距离北京路途遥远,如果从哈密就将甜瓜带着,那么到了北京肯定会影响口感。
所以他想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那就是在马车上重新开辟一片种植土壤,按照以往甜瓜的成熟时间计算到北京的行程,确保自己朝贡队伍到达北京的那天,车上的甜瓜正好成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078c8d70a4f0c7fbd6ac8bae209ddc.jpg)
公元1698年,哈密王额贝都拉带着自己的车队出发,浩浩荡荡前往北京城,而康熙皇帝也早就获悉了消息,一场盛大的宴席正在等待他,这个甜瓜也在这次宴会上才有了属于自己真正的名字。
事情其实有些歪打正着,康熙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对于食物已经做到了清心寡欲,甚至还有些注意养生,即使在大型宴会期间,也不会怎么大快朵颐,但见到了远方使者送来的甜瓜,还是要给些面子尝一口的。
结果一入口,康熙皇帝就被这种独特的甜味所征服,和平常吃的瓜果不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就像是在品尝某种佳酿一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d817771ddaa9782182d44d693da03aa.png)
吃完后他迫不及待地询问这种瓜的名字,额贝都拉面对圣上的询问,多少有些紧张,一时竟没有说出甜瓜的叫法。
还是左右之人出来打的圆场,说此瓜是哈密王所朝贡,康熙皇帝恍然大悟,于是就直接以哈密瓜为称呼。
康熙皇帝认为,以地区名命名水果,也能体现出当地人对朝廷的一片忠心,既然金口玉言,包括额贝都拉在内的旁人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哈密瓜这个称呼从此被沿用下来,从此往后的300多年,人们将错就错,把这种甜瓜称为哈密瓜,不过因为其甘甜的口感,也会有甜瓜的称呼存在。
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歪打正着,或许是皇帝的身份,或许是寓意的美好,一个不经意的称呼竟然也能传承300多年。
参考文献
[1]袁森坡.康熙与昭莫多之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01):41-49.DOI:10.16319/j.cnki.0452-7402.1990.01.004.
[2]洪用斌.昭莫多之战[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02):95-104.
[3]吴元信,顾正清.哈密瓜名称的由来[J].中国西瓜甜瓜,2005,(02):55.DOI:10.16861/j.cnki.zggc.2005.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