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兔兔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这是一副挽联,是晚清湖北巡抚谭继洵写给儿子的,他的儿子是谁呢?
这个人可不简单,虽然没有他父亲的官职大,却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晚清“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谭嗣同。

1865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五岁得重病昏死三日后复活,故字“复生”。
10岁拜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受其影响,不但文章写的好,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特别仰慕那些锄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其中一个刎颈至交的朋友,就是著名的“义侠”大刀王五。
可见谭嗣同既有妙笔生花的文笔,又有冲天的豪侠义气。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昭告天下,宣布变法。8月,谭嗣同应召进京,正式参与光绪皇帝的变法。
自古变法都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因此遭到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迅速反击。
1898年9月21日,慈禧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迅速做了两件事:一、囚禁光绪帝于瀛台,自己重新接管朝政:二、诏令封禁紫荆城,大肆抓捕维新派领袖。
大刀阔斧,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主要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逃走。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捕入狱,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狱中,谭嗣同依旧不畏,坚持抗争,并写下一首题壁诗《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的前两句,谭嗣同借东汉“张俭弹劾宦官侯览、杜根要求太后还政,”两个典故,希望康有为、梁启超能得到人们的保护,以待完成变法大业。
诗的后两句,笔者初读,还以为出自武侠小说,如此侠义,如此轰轰烈烈,然而事实却是出自晚清青年改革家谭嗣同的笔下。
表现出诗人面对保守派的屠刀,不但不惧,反而仰天大笑,慷慨赴死。不管是出逃避难者还是留者,都是肝胆相照、光明磊落,就像昆仑奇峰一样雄伟壮阔。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

令人疑惑的是,诗的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山明明只有一处,这“两昆仑”谭嗣同指的是哪“两昆仑”呢?
笔者抛砖引玉,试着剖析一下,供大家批判。
1、昆仑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昆仑山脉,从字面来看,“两昆仑”应该是指昆仑山脉的两个山峰。
诗中代指变法的去者和留者。
2、据传说,昆仑山确实是两座山,分为西昆仑和东昆仑。西昆仑即今天的昆仑山脉,道尊修行地,也是道教最高的权威所在地;东昆仑在山东东海之滨,几千年前沉入大海,代表先天大道,故后人已很少知。
当然这里也是代指变法的去者和留者。
3、谭嗣同入狱前,他的两个绿林好友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曾力劝他逃跑,谭嗣同不为所动,最终罹难,成为中国近代史之先河而唤醒民众!
这“两昆仑”是不是指的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呢?
4、变法者,出逃避难为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是火种,可卷土重来,变法成功,此“生”一昆仑也;留者就义为死,肉身虽去,浩气长存,激励来者勇往直前,完成未尽之伟业,此“死”二昆仑也。

综上,愚下抛砖四块,引玉条友批判指正,你认为这“两昆仑”是指的谁呢?评论区大家聊聊。
湘人余德泉撰写对联:
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
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