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大学官网显示,目前,浙江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聘院士)29人,分别是(按院士当选年份、姓氏笔画排列):
巴德年院士(1994年当选)
巴德年,满族,1938年10月出生于吉林四平,籍贯辽宁,中国共产党党员,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
巴德年于1957年9月—1962年6月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5年9月—1968年6月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获得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78年9月—1982年6月就读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毕业后获得医学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1990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副校长;1990年—1992年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1992年—2002年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2009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2009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研究,80年代初,他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为高血压大鼠的免疫功能低下找到了原因。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免疫功能异常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LAK细胞的研究,并将LAK疗法用于临床并在防止癌转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这奠定了他成为我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汪槱生院士(1994年当选)
汪槱生,1928年8月27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后,一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任教;1958年,参与了国际上首创的电机双水内冷技术研究;1972年,在浙江大学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修班;1977年,招收了中国第一批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1981年,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电力电子硕士毕业生;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1958年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双水内冷电机研究,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7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功率晶闸管并联逆变式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后来又领导和研制了模拟控制、单片机控制、全集成电路控制和模块控制的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超音频及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将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应用范围,从熔炼扩展到透热、热处理、焊接等方面,为我国当今业已形成的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及其应用产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汪槱生教授的这些成就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和浙江省重大贡献奖等。
路甬祥院士(!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男,1942年4月2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
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1年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5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8年至1995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至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及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2006年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2008年至2013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 。
长期从事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提出“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原理,并与机电液一体化插装技术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与工程系统。
孙优贤院士(1995年当选)
孙优贤,1940年12月23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名誉院长。
1963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8年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3年被聘任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自动化成套系统,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岑可法院士(1995年当选)
岑可法,1935年1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工程热物理学家,能源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
1956年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后到浙江大学任教。1958年公派到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留学,1962年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84年担任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学系的系主任。1992年担任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1999年担任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2006年担任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主要在化石燃料、废弃物能源高效清洁、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利用与制氢技术、洁净煤燃烧与气化技术、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流动和电站锅炉计算机辅助试验(CAT)以及先进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取得开拓性成就。
董石麟院士(1997年当选)
董石麟,男,1932年12月10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空间结构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0年研究生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建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9月起在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工作;1963年1月起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任研究组长、研究室主任;1985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任所长;1999年1月起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薄壳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塔桅结构等空间结构及升板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同时主持设计了大量重要空间结构工程。
潘云鹤院士(1997年当选)
潘云鹤,1946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中国发明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1970年6月,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9月,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毕业;1989年5月,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1991年9月,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主任;1994年7月,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95年5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常委;1998年9月,任浙江大学(新)校长、党委常委;2000年2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常委;2006年6月—2014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党组副书记。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和工业设计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将人工智能引入计算机图形学和CAD技术,提出综合推理和形象思维模型,并研制成功了轻纺花型、图案创作等多个新颖实用的智能CAD/CAM系统,而且在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优秀的成果,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郑树森院士(2001年当选)
郑树森,男,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1973年,郑树森获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浙江医科大学普外科硕士学位;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肝胆胰外科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2年,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治医师;1992年至1996年,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医师;1997年至2015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2015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肝胰及多器官联合移植和肝胆胰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宫先仪院士()
宫先仪,男,汉族,1938年2月11日出生,江苏省江宁县人,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62年至1976年,进入706所潜艇声纳研究室工作;1976年至1978年,担任706所潜艇声纳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至1984年,担任715所副总工程师;1984年至1989年,担任715所总工程师;1989年至1996年,担任715所潜艇声纳研究室主任;1996年至2005年,担任声纳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成为浙江大学信电系研究员;2005年,在声纳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和新型常规动力潜艇主战声纳研究。
邬江兴院士 (2003年当选)
邬江兴,男,汉族,1953年9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原籍安徽省金寨县,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网信军民融合联盟理事长,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副主席,少将军衔,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
196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至197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工作;1970年参加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并担任内存储器调试组长;1980年9月至1982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助教进修班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学习;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技术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8月至1992年11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综合技术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3年担任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担任中国巨龙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99年6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3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2021年10月任嵩山实验室主任;2022年9月24日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等。
(未完待续)
根据国家规定,70岁以上院士原则上应退休,所以不存在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