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未公开的特朗普亲笔信,将美伊博弈推向新临界点。 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前总统向伊朗最高领袖发出60天最后通牒,要求重启核协议谈判,并威胁“不排除军事选项”。 面对强压,德黑兰内部却显分歧——改革派总统暗示愿对话,而宗教领袖坚拒与“霸凌者”谈判,这场博弈正将中东拖入危险漩涡。
特朗普通过阿联酋转交的密信,被外界视为“非典型外交”的延续。 尽管信件全文未公开,但知情人士称其核心诉求直指伊朗核能力限制,要求签署比2015年协议“更严格”的新条约。 美方威胁称,若德黑兰拒绝,将面临“严重后果”。 这与特朗普近期公开表态形成呼应:“解决伊核问题只有两条路——军事行动或协议。 ”
军事威慑同步展开。 美军近期加强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打击,并宣称将“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行为归咎于德黑兰”。 分析指出,这种“连带追责”策略实为向伊朗传递明确信号:拒绝谈判将导致其地区盟友遭系统性清除。
面对美方压力,伊朗权力核心出现罕见裂痕。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坚持“不与霸凌者对话”的强硬路线,强调“2015年协议不容修改”; 而总统佩泽希齐扬近期却释放缓和信号,承认“愿与美对话解决经济困境”。 这种矛盾折射出伊朗当前的双重危机:
经济层面,货币贬值62%、通胀率超31%、青年失业率达20%的数据,迫使改革派寻求解除制裁; 安全层面,美军持续打击“抵抗之弧”势力,削弱伊朗地区影响力。 德黑兰智库报告显示,若美国升级对黎巴嫩真主党或伊拉克民兵的打击,伊朗每年将损失至少30亿美元的地缘战略资产。
美伊分歧的核心在于谈判前提。 伊朗要求美国全面解除制裁,包括将革命卫队移出恐怖组织名单; 而特朗普团队坚持新增限制条款,如永久禁止铀浓缩活动、开放突击核检查等。 双方立场的结构性矛盾,令协议重启陷入僵局。
变量在于国际斡旋力量。 俄罗斯已承诺介入调停,中国则牵头召开中俄伊副外长级磋商。 三国联合声明强调“反对单边胁迫”,主张在现有协议框架内解决问题。 地缘专家认为,大国协调或为伊朗争取更多谈判筹码,但难以改变美国“极限施压”的底层逻辑。
特朗普设定的60天期限被质疑缺乏实操性。 其任内曾对朝核问题设定“彻底无核化”时间表,对俄乌冲突宣称“24小时停火”,最终均未兑现。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高压谈判术”的本质是制造危机氛围,迫使对手在恐慌中让步。
但对伊朗而言,妥协代价更为沉重。 接受新协议意味着承认美国“退群毁约”的合法性,可能引发国内保守势力反弹; 拒绝谈判则需承受经济崩盘与军事威慑的双重风险。 德黑兰大学政治学者指出:“伊朗正试图以空间换时间,通过中俄缓冲美国压力,但两个月期限将大幅压缩战略回旋余地。 ”
随着美军航母战斗群向波斯湾集结,伊朗革命卫队启动霍尔木兹海峡军演,中东火药桶再度进入易燃模式。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决定核不扩散体系的存续,更考验着国际社会能否在霸权逻辑与多边主义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