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助力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纪实
作者:张炳春 黄振荣
来源:2024年3月11日 中国档案报
今年1月,国家民委公布248个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位列其中。在洞头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过程中,会昌县档案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深度参与,因地制宜,结合“摸家底、找亮点、撬特色”思路,在促进非遗旅游小镇建设的同时,助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
摸清家底为振兴
洞头乡是会昌县最大的少数民族乡,位于县域东南面的大山深处,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8%,野生动植物种群丰富,生态链结构和谐。全乡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其中洞头畲族村为乡政府驻地,全村户籍人口近2000人,95%以上是蓝姓畲族居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早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伊始,为充分挖掘特色档案资源价值,会昌县原扶贫办专门将县档案馆调换至洞头乡作为挂点帮扶单位,帮助该乡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绿色发展之路。
档案干部进驻洞头乡后,锚定工作目标,深入档案库房、县文化馆、乡村档案室等,将分布在这些馆室的非遗档案、蓝氏族谱、古宗祠档案、红色档案等专门梳理出来并进行分类。其中,非遗档案涉及畲族摆字龙灯、灰水米粿制作技艺、会昌山歌、畲族竹编技艺等,民俗文化活动有打糍粑、做擂茶、斗笠舞等,还有苞茂第、联班第、蓝氏宗祠等古民居建筑群以及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此战斗生活过的红色印记……这些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源,就是洞头乡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利用价值。
找出亮点谋振兴
在县档案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洞头乡充分利用档案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专门打造了非遗传承基地,包括畲族摆字龙灯传习所、灰水米粿制作技艺体验坊等,融体验、参观、培训、表演和品尝为一体,让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其中,非遗产品“灰水米粿”还实现了产业化,并在圩镇、会昌县、赣州市区设立了专卖店。向相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在畲族文化广场旁、凤凰湖和凤凰桥边,打造了集畲族民俗文化研讨、展览、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同时,坚持“修旧如旧”,对苞茂第、联班第、蓝氏宗祠等古民居建筑群进行有效保护,并在苞茂第打造了畲族民俗展览馆、博物馆、农耕文化长廊,在联班第设立了会昌县民俗研究学会、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单位的采风创作基地。
通过特色档案利用和特色文化挖掘,显著提高了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品位和发展潜力,畲乡洞头一度人气爆棚,甚至在重要节假日出现“人满为患”现象。火热的人气,又反向推动当地服务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畲乡洞头正沿着“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之路大步向前。
撬动特色促振兴
如今,跨进洞头畲族村标志性村寨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栩栩如生的“凤凰”畲族图腾,风情示范街、特色民居示范点、古建筑群、民俗展览馆和博物馆、凤凰石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畲族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热情高涨,当地建造了几十家旅游民宿和农家旅馆,以干净整洁的设施和灿烂的笑脸迎接八方游客,让游客流连忘返。可以说,档案工作的赋能,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洞头乡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展演、宣传、教育、体验活动。作为摆字龙灯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蓝兆兴已熟练掌握摆字龙灯舞的全部过程和技巧,在喜庆日、传统重大节日或者批量游客到来之际,都会带领舞龙队伍展示摆字龙灯,既展示了非遗项目的魅力,也让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
立足非遗旅游小镇定位,洞头乡还发展了民俗旅游、红色旅游和雪莲山生态旅游,在吸引和聚集人气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了绿色水稻、烟叶、毛竹、高山蔬菜、生猪等为支柱的种养殖主导产业和以灰水米粿等非遗产品,以及芙蓉李、高山大米、茶油、灵芝、红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
这几年,洞头乡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国家卫生乡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等系列荣誉。为了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洞头乡坚持将游客需求体验放在第一位,不断优化设施、理念、物理空间布局等,使之成为日益热门的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正在洞头乡徐徐展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11日 总第4108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