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披露,美国前任总统川普于一月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次集会上发表了震撼言论,指出美军即将自叙利亚撤出。他指出美国于中东投入了七兆美元,旨在建设学校,却遗憾地发现每建成一所,即有另一所学校被当地的激进分子摧毁,而美国并未在俄亥俄州境内为那里的儿童提供校舍。
然而,这些决议仿佛并未在特朗普政府内部引发讨论,鉴于此,无论是美国国务院还是国防部,对此均表示困惑不解,无法予以验证。
截至二零二零年二月五日,美国国防部门始予以确认此事。据天空新闻网报道,依据两位美国国防部官员透露的信息,美国国防部门已启动针对撤离叙利亚境内全部美军的战略部署,并且五角大楼正积极筹备撤军行动。总共规划了三项行动方案,包括三十日、六十日及九十日的退兵方案。
随着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决定从叙利亚撤军的原因自然引发广泛讨论。这一举动背后,可能蕴含着多重考量。首先,战略调整是重要因素之一。特朗普政府可能认为现有的军事投入与美国的战略目标不再高度契合,或是认为其他地区或议题更需集中资源与关注。其次,国内政治因素亦不可忽视。在竞选连任的关键时刻,特朗普或许希望通过展现外交成就,特别是减少海外军事承诺,以赢得选民支持和巩固其国内政治基础。再者,财政考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因素。长期的军事存在不仅消耗大量资金,而且对美国经济构成一定压力。最后,战略利益的重新评估可能是决策的核心。特朗普政府可能重新审视了叙利亚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现有投入与预期回报不再匹配,或是认为通过其他方式(如盟友承担更多责任)实现地缘政治目标更为可行。综上所述,特朗普从叙利亚撤军的决定,是基于多方面考量的结果,包括战略调整、国内政治需求、财政考虑以及对战略利益的重新评估。这一行动体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在中东地区角色和未来的担忧与猜测。
有论点指出,特朗普认定美国军队在叙利亚已无继续驻扎的理由,鉴于该区域充斥着无序状态,持续派遣部队只会导致财政资源的空耗而未见实质成果。
在贾拉尼统领的“沙姆解放组织”主导的叙利亚过渡政权下,其在叙利亚国内已确立了压倒性地位,尽管该国局势波诡云谲,但从表面观之,整体趋于平稳。加上以色列和真主党、哈马斯已与对手达成休战协定,由此导致中东区域紧张氛围有所缓和。换言之,美国确实无须进一步加大在叙利亚的投入。
然而,此次撤退并未体现美国获得成功,而不过是特朗普接受败局退出。
由于叙利亚内战实质上可视为美国发起的“阿拉伯之春”战略的后续效应。阿拉伯之春事件直接引发了叙利亚冲突,俄罗斯出于对该地区唯一盟友的维护,采取了军事干预行动。伊朗则全力支持,而土耳其则试图从中渔利。同时,与美国合作的ISIS和库尔德武装力量趁机扩张势力,导致叙利亚冲突演变为多国参与的复杂对抗,形成了一场小规模的世界大战。
而待到叙利亚内战终局之时,美国的影响力几乎仅依托于库尔德武装。在朱拉尼指挥的“沙姆解放组织”的攻击范围内,库尔德武装同时成为了土耳其的打击目标,而面对四面受敌的局面,美国借助库尔德武装实现其在叙利亚的战略意图,已愈发难以达成。
而川普本即秉持孤立政策,强调战略收敛,对于此般付出多于回报之举,自是采取撤退策略,进而遗留一摊棘手问题。
然而,从更深远的视角审视,这或许代表了特朗普总统策略性接近俄罗斯的初始举措。特朗普策略性撤退的根本目标,实际上是在促进美俄缓和关系,将主要资源用于应对中国,这与上个世纪中美和解共同抗衡苏联的做法如出一辙。
针对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争端,俄方立场坚定,难以妥协;而美国则不会公然施压泽连斯基,促使其不设前提地展开对话。在处理此议题前,确需一个“导引物”。
叙利亚对于俄罗斯而言,扮演着“战术桥头堡”的角色,成为其向非洲与地中海区域延伸军事存在与影响力的枢纽,对于支撑俄罗斯的全球战略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即便阿萨德政权崩溃,俄罗斯在叙利亚仍保有显著影响力,至少在短期内,朱拉尼难以抹去俄罗斯在叙多年经营的成果。
此时的朱拉尼已稳固了叙利亚的局势,这股力量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持,从而导致了美国在叙利亚的战略实际上遭遇了挫败。
与其在叙利亚持续奋斗,不如给俄罗斯一个方便之举。在一定程度上,此举实际上是以美国向俄罗斯展现出善意的姿态,主动撤出叙利亚,以此谋求开启美俄双方和平谈判的机会。若普京响应特朗普的友好姿态,紧随其后的步骤将是美国与俄罗斯针对乌克兰战争的对话,这一进程无疑将以损害乌克兰的利益为代价,旨在促进美俄关系的恢复,以便双方能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的挑战。
然而,特朗普是否能够从叙利亚撤军且不引发局势再度紧张,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以色列的安全倚仗于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已从前伊拉克撤军,并正计划退出叙利亚,导致中东地区可能面临军事空白,这对以色列而言并非福音。
此外,特朗普通过叙利亚向俄罗斯示好之举,肯定会引发两党体制内势力的激烈反弹,因其有损于美国的国际盟友网络。因此,撤军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美俄双边关系是否能得以增进,仍存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