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许多汽车制造商花费了大量资金来研发电动车。除了对续航和充电便利性的考虑,阻碍人们接受电动汽车的最大忧虑就是电动车自燃。而随着电动车规模的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电动车故障新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许多关于电动汽车着火的报道也屡屡出现。
年初成都一辆新能源电动车发生自燃。从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出,这辆电动车疑似是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前部机舱冒出浓厚的白烟。而且底盘下方的电池仓部位,还在直接往外喷火,场面十分吓人。而且在电池车在起火之后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在一旁用水喷射起火点,但是仍不能完全阻挡车辆起火。2021年,北汽新能源因旗下的车型就针对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12月21日生产的EX360和EU400纯电动汽车的召回公告,共计31963辆。这些案例一度引发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激烈讨论。
电动汽车是否比燃油车更容易起火?
在目前人们的习惯性认知中,好像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相比燃油车电动车更容易自燃。这是真的吗?其实,在研究机构针对汽车火灾的研究中发现,燃油车实际上每销售 10 万辆汽车就会发生更多火灾,其中:燃气汽车:每 10 万辆汽车销售 1,529 起火灾。电动汽车:每 10 万辆销量 25 起火灾。在对电动车自燃案例分析后发现,电动汽车的起火原因,几乎都是因为里面的电池问题,而且其中绝大部分车型是油改电车型。另一方面,汽油车的起火原因则可能有电气短路、燃油泄漏或制动系统等问题。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电池的安全性能完全可以通过系统调整或者外界控制来提升,造成电动车自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温,油改电平台的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油改电平台即是直接在燃油车的平台上进行改造。而为了保证能将电池安放进去,会将电池设计成异形,但这样不但会破坏电池车应有的内部结构,从而引发电池爆燃。导致诸如充电起火、车体自燃等事故。有些车型为了提高续航里程,会在仅有的空间中填充更多的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增加电池组,会更容易导致电池因电极靠得过近,引发电路短路而造成后续的损坏、自燃、等一系列事故。
正确认识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起火的原因有三个:电池组制造不当;管理和操作电池功能的系统(BMS)设计不当或有缺陷;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因结构缺陷导致外部损伤或短路。一般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电池组几乎都使用锂离子电池,与元件密封并放置在汽车底盘的电池仓里。锂离子电池单元包含有机液体电解质,这种液体在高温下运行时非常易挥发和易燃,如果电池组在碰撞中损坏,或者因为温度过高发生电池壳体破损,都可能会导致电解液泄漏,接触后引起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电动汽车起火。
如果电动汽车发生自燃时,无法第一时间扑灭的话,电池组内部的多个电芯就会相继受损,里面的电解液就会泄漏,发生反应,然后继续燃烧。这也是为什么电动汽车发生自燃时,即使当场火势被扑灭了,后续也可能会一次又一次的继续自燃。此外,由于这属于化学反应产生的燃烧,传统的水和泡沫灭火器并不适用,消防员必须使用特殊的化学喷剂来扑灭此类火灾。
有外国专业机构的报告称,锂离子电池组带来的风险其实与汽油动力汽车相当,甚至更低。这是因为电动汽车携带的易燃液体数量较少,在发生灾难性故障的情况下,释放和燃烧的易燃溶剂量比汽油车少得多。
总结
任何事物都有个发展过程,汽车制造商目前正在努力改进电池技术,以提供更快的充电时间、更长的行驶里程并降低相关风险。特斯拉最近宣布,将会考虑将锂离子电池转换为磷酸铁锂 (LFP) 电池。包括福特和大众在内的其他主要汽车制造商也在用 LFP 替代其部分电动汽车中使用的镍或钴配方。相信不久的将来,电动汽车比它们所取代的汽油或柴油车型更安全。
原来燃油车自燃已经达到了1.52%,可惜了这么大几率满大街的车我一次也看不见[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