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党身藏情报被敌抓获,随后对敌长官夫人道:你擀面条我烧锅

青史如烟随风散 2025-03-13 12:13:04

1941年3月22日,上午,毫县县属工作团地下党员王凤鸣从涡北根据地返回古城。

当时扮作普通村妇的王凤鸣,随身带了一些革命报纸和文件,为了安全起见,她将这些报纸和文件卷藏在大腿处,随后坐在村民耿景福的手推车上,两人一起返回古城。

上午十点左右,王凤鸣走到观音堂(现亳州市利辛县永兴镇观音堂一带)附近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队国民党士兵,领队的是国民党三区区长梅振华。

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国共合作抵御外敌,然而,私底下,国民党的一些顽固派却在背地里向地方抗战力量捅刀子,不断地使绊子。

这个梅振华便是其中之一,此人是个顽固分子,思想极为反动,不仅在地方上排挤革命力量,而且还经常打着抗战的名义,暗害革命群众。

当日,梅振华领着一群反动士兵们走在观音堂附近,已经拦下了好几名过往行人,王凤鸣当时正巧路过此处,便也被对方给拦了下来。

“你,干什么的?!”梅振华看了王凤鸣一眼,问道。

王凤鸣赶紧下车,装作老实怯懦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长官,我这是要回娘家。”

“你娘家哪里的呀?”

“不远,就在西面儿的泥店。”王凤鸣指了指西北方向。

梅振华听罢,让人将王凤鸣与车夫耿景福拉至一旁,然后令之跟着其他行人一起接受检查。

当时,检查王凤鸣的是敌人的一个班长老婆,这女人显然是个外行,检查得不太专业,对旁边的妇女们只是摸了摸身上、口袋、以及弯下腰捋了捋裤脚处。

王凤鸣见状,当即摆出一副毫不惊慌的样子,神态自若地走上前,然后将上身衣服扣子解开,敞开怀,走到那女人跟前。

“赶紧搜搜吧,我还急着赶路呢。”

由于那负责搜身的女人是个外行,看到王凤鸣这副模样,下意识便觉得对方应该没有问题,随后便过来检查了王凤鸣上身一番,没有检查下身便向梅振华这边汇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

王凤鸣原以为此番可以蒙混过关,然而,梅振华这个家伙,却是十分狡猾,直觉告诉他,眼前的这个女人,不简单。

随后,他便将王凤鸣与四五名行人,全都拦留了下来,随后让士兵们将他们带回百尺河区部,准备晚上对这些人进一步搜、审一遍。

这下子,可让王凤鸣有些心慌了,自己身上藏着革命报纸和文件,一旦进了敌人的老巢之内,这些东西,恐怕都难保得住,而一旦这些东西被敌人们发现,自己必将性命难保。

当时,梅振华让人将王凤鸣等人关押在灶房旁边的牛棚处,虽然没有将诸人捆绑看押,但旁边站有持枪士兵,想要逃跑,不啻于登天。

就这样,王凤鸣与几名无辜百姓们蹲在牛棚的下面,一直蹲到了临近天黑之时。

晚上,梅振华的老婆陈书萍来灶房做饭,当天她准备做面条,在灶房内和面、发面,忙得不可开交。

王凤鸣隔着木栅栏窗户,看见陈书萍在里面忙活,随即灵机一动,她见看守不再像之前那样看管严密,当即向灶房窗户处移了移脚,随后凑近窗户,向里面的陈书萍打招呼。

“大姐,大姐,行行好,一会儿给我点儿吃的吧。”

陈书萍闻声瞧去,见是一个年岁不大的村妇,随即问她怎么了?

王凤鸣便说自己和其他村民一样,走路之时,被梅振华派人掳了过来。

陈书萍早就对丈夫这种蛮横的行为十分不满,此时见王凤鸣等人模样凄楚,当即心生恻隐之心,随后便当着士兵的面儿,让王凤鸣进了灶房。

进来之后,陈书萍给王凤鸣拿了些吃的,王凤鸣吃罢,向陈书萍感谢道:

“大姐,我也不能白吃你的东西,这样吧,你擀面条我来烧锅。”

陈书萍正感困乏,此时有人愿意帮忙做饭,她自然是一百个乐意,随后两人分工,陈书萍擀面,王凤鸣坐在灶火处,往里面添柴烧锅。

柴禾噼噼啪啪裂开缝隙,火光跳动,像是几十条灵动的金蛇。灶台青砖被烤得泛起暖色,墙面上斜斜投着的人影也随着火苗起伏不断摇晃,锅底的水珠开始滋滋作响。王凤鸣一面向里面递着柴火,拨弄着火钳,一面小心地看着不远处的陈书萍。

眼见对方只顾着在桌台上擀面条,王凤鸣趁机将腿上的报纸、文件全都悄悄取了下来,然后将之陆续投入了灶火之内。

当天晚上,梅振华从外面回来,第一时间便让人将王凤鸣等人,全都再仔细搜查一遍上下身子,王凤鸣这边自然什么也没有搜出来。

第二天,眼见审也审不出来、搜也搜查不到什么东西,梅振华也只好让人将昨天押回来的老百姓,全都释放了。

王凤鸣这才得以安全脱险。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707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亳州文史资料》,蔡广福回忆

3 阅读: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