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悲壮下台,真的是因为改革失败吗?

思维档案室 2021-12-22 10:36:52

1964年10月12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他的儿子谢尔盖,正在黑海边上的海角别墅里,惬意地享受着假期。他很高兴,“东方”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成功进入了太空。

这场休假无论从身体还是从内心都得了休息和快乐。

直到晚上,还在外面散步的赫鲁晓夫突然收到一通来自莫斯科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自己忠实的下属,苏联政府二把手勃列日涅夫,还没有当上勋宗的勋宗言辞恳切,强烈要求,几乎哀求着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参与此时举行的农业会议。

赫鲁晓夫挂掉了电话,然而勋宗依然没有放弃,硬着头皮打了第二次电话,赫鲁晓夫只好同意,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办法再推脱,虽然此前他已经收到三次有可能关于这次会议的情报,他依然回去了,毕竟莫斯科所有主席团委员都在等着自己。

序幕

故事咱们还是得从11年前开始。1953年3月5日,前一天晚上还在喝酒吃肉看电影的斯大林,不幸突发脑溢血,在与死神斗争中不幸落败,最终离开了人世。慈父的一生波澜壮阔,与列宁同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阻挡住了德国元首的进攻,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将苏联打造成了独一无二强大的工业国,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慈父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领导人。

然后日子还得继续,苏联不可一日无主,苏联顺理成章,重新回到了集体领导制时代。

新的中央主席团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10个人组成。赫鲁晓夫在其中并不起眼,算是排第六。在斯大林的葬礼上,主席团中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贝利亚发表了讲话,他们的大名也都赫然列于中央主席团的名单之首。

然而,莫洛托夫虽然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但他并未掌握苏联真正的权力;他紧紧掌管着外交部以及苏联驻外使馆的活动。但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却掌控着党的全部机构一所有的州委、市委及中央委员会的所有下属部门。更重要的是,来自农村的赫鲁晓夫,不光钳工技术好,而且与朱可夫元帅,关系亲密,元帅将在不久的将来,亲手解救好友于危难之间,并将友人送上权力巅峰。

故事的开始

登上权力舞台的赫鲁晓夫,很清楚自己的环境。此时赫鲁晓夫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但此职务的权力仅集中在宣传和意识形态上,政治和经济事务则落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手中。

贝利亚是赫鲁晓夫最大的竞争对手,控制着特务机构。是排在马林科夫之后的苏联二号人物,外表斯斯文文,带着眼镜,但却凶狠无比,作为克格勃前身苏联内务部的负责人,字典里就没有仁慈二字,有一个笑话,有一次,斯大林发现自己的烟斗找不到了。

于是他打电话给贝利亚,要求他找到烟斗。

十分钟后,斯大林从书桌里打开了一个抽屉,看到了烟斗。他拨通了贝利亚的电话。“贝利亚,我的烟斗找到了。”

贝利亚说,“刚才抓到的人都认罪了。”

如此高效的行政能力,自然让同事十分忌惮。赫鲁晓夫同志就是其中一个。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说过,贝利亚总会在没有斯大林在场的时候,故意挑起诽谤斯大林的话题,这是贝利亚故意引诱众人说出侮辱斯大林的话,好以此为借口将他们送进监狱。于是,赫鲁晓夫便与布尔加宁组成了统一战线,彼此联合,互相扶持。

然而,在另一方面,贝利亚与苏联一号人物马林科夫关系亲密,始终站在一起。班里第一名和第二名结成了同盟,苏联政局被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牢牢掌控,这让坏孩子赫鲁晓夫如何是好呢

其实那对组合并不牢固,马林科夫是斯大林钦定的继承人,在国内威望极高,且非常具有政治才能,在看待凶残的贝利亚的问题上,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这个人不能留啊

在得到马林科夫和朱可夫元帅的支持后,赫鲁晓夫终于可以动手了

1953年6月26日,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突然向贝利亚发起进攻。面对昔日战友的口诛笔伐,贝利亚有点蒙,还没缓过神之际,朱可夫元帅便破门而入,他并没有带警卫队员,而是带着另外十几个将军,扑向贝利亚。贝利亚当场被制服,并被转送至莫斯科空军的一个仓库里,不久后被秘密处决。赫鲁晓夫自此铲除了政治上最大的障碍。

经此一役后,赫鲁晓夫逐渐成为了苏联的头号人物。

改革

从1913年到慈父离世,苏联工业发展很快,工业产值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甚至在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

民间农学家赫鲁晓夫手握实权之后,开始对农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赫鲁晓夫是农民出身,擅长钳工,出身在俄国南部的边境小村,在乌克兰长大。乌克兰是个神奇的地方,往路边扔两把种子都能丰收,特产-玉米。

赫鲁晓夫认为玉米是能够拯救农业产量的良药。想要解决苏联农业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畜牧业,畜牧业能否发展,关键是饲料能否得到充足的保障。而玉米就是最好的饲料。同时玉米也是主食,能完全解决苏联人民的温饱问题。

于是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计划开始了。

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这是个非常缺乏科学判断的做法。玉米需要大量的化肥,而苏联的化肥产量禁不住全国种植玉米来折腾,苏联的农民也缺乏玉米种植经验,最重要的是玉米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作物,大部分生长在温带,而苏联大部分领土温度过低,不适合种植玉米。您能想到,阿拉斯加对面的东西伯利亚都有玉米吗

民间农学家赫鲁晓夫明显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或者说过于自信。毕竟苏联这个国家,6年前,在慈父斯大林的指挥下,发动了自然改造计划,通过建造防护林、池塘和水库,引入草地作物进行轮作,大大增加了农耕面积,和粮食产量,成功使1951年获得了农业的大丰收,然而这个计划的位置,依然是在苏联南部,黑海和里海沿岸。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在民间农学家赫鲁晓夫推动下,1954年,扩大到 430万公顷,到1962年时,达到3700万公顷,增加了十倍多。在这场运动中,苏联还出现一股玉米热,甚至出现玉米研究所,专门研究玉米。

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前期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1953~1958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8%。

然而开垦出来的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荒地由于无法种植,和本身肥力有限,风沙侵蚀等原因,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尤其是到了60年代,苏联连续干旱几年,到1963年,干旱地区不断扩大,情况最为严重,这导致玉米的产量大幅度减少,最终宣告这场玉米运动,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鸡蛋全放在玉米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这使得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因此赫鲁晓夫在任期间的农业改革,效果初期是不错的,高开低走的整体趋势,但农业总体是发展的。可惜, 赫鲁晓夫终究还是没有抓住这一波。

失误

如果说赫鲁晓夫是民间农学家,那他在政治上就是彻彻底底的莽夫了。

1956年2月14日,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二十大,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抹杀了慈父对苏联的贡献,对苏联政治环境、社会思想意识以及国际共运,造成巨大冲击与混乱影响,尤其是给刚刚步入社会的一代年轻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思想烙印,其中就有一位年轻人大受震撼,他在将来会变得非常出名,他的名字叫,戈尔巴乔夫。

在外交上,赫鲁晓夫决心改善美苏关系,从此开始谋求与美国的对话和合作,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成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在13天的访问结束之后,还邀请了艾森豪威尔回访苏联,到了1962年,克姆林宫和白宫终于接通了热线,实现了通话自由,他们可以煲电话粥了!通过赫鲁晓夫的这些努力,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之后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在此之前他们就有书信联系,导弹危机中,依然采用原始质朴的交流方式,真诚地交换意见。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给予了对方充分的信任。苏联撤出了古巴的导弹,而美国也撤掉了土耳其的军队部署。

至此,赫鲁晓夫在国内和国际中的声望都达到了顶峰,然而一年前埋下的雷终于还是爆了。

一年前,也就是1961年,赫鲁晓夫亲手挖开了自己的政治坟墓。赫鲁晓夫在22世纪正式提出建立干部更新制度,要求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

赫鲁晓夫的干部制度让很多年轻人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展才华,对于中下层干部的年轻化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干部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到1963年,在州和边疆的工业党委书记中,有98.6%受过高等教育,农业党委书记中有96.2%受过高等教育。

但是赫鲁晓夫宣布要对苏联的70%的官员进行考核替换,干部的任期只有区区1年。

取消了高级干部相当可观的月薪“津贴”,对局级干部不再配备司机,不再提供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去的专车。于是苏联的高级干部们联合起来反对赫鲁晓夫,声称:赫鲁晓夫是在窃取苏联人民的劳动果实,必须把赫鲁晓夫赶下台,挽救苏联!

对赫鲁晓夫不满的苏联政治局高层们结成了联盟,密谋将赫鲁晓夫拉下马。从1964年初,勋宗和他的小伙伴就一起开始密谋方案。

一开始说要往赫鲁晓夫的酒里下毒,但是赫鲁晓夫的厨师基本收买不了,后来又说要刺杀,但是刺杀后患无穷,人证太多,如何处理掉凶手也是个问题,最终还是决定找个机会囚禁赫鲁晓夫,逼他下台,机会很快就来了。

10月12日,勋宗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给还在黑海休养的赫鲁晓夫打了个电话,也就是视频开头那幕。

赫鲁晓夫禁不住勋宗诚恳的软磨硬泡,还是回到了莫斯科,去参加所谓的农业会议。

刚一到会场,赫鲁晓夫就被按到了门口的小椅子上。

忠诚的手下勋宗勃列日涅夫,率先发难,指责他十年来所犯的严重错误,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紧随其后带头攻击他,接着就是其他人的群起而攻之,各级党委书记都站到勃列日涅夫一边,决定选举勋宗当选苏联最高领导人。

会议持续了两天,在会议结束后,他们急切地让赫鲁晓夫签下了离职书,因为他们害怕他,害怕这个勇气十足的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虽然莽撞,但对于党,对于苏联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再掀起一次政治风暴,毫无兴趣。要知道,赫鲁晓夫此前已经收到三次秘密通报,告知他政变的消息了。在这场闹剧后,哭笑不得的赫鲁晓夫还是在“辞职声明”上,签了字。

他终究是接受了政治高层对他的审判,尽管这个审判并不能代表全体苏联人。

终局

辞职在家的赫鲁晓夫,并没有像戈尔巴乔夫一样,到处拍广告,出演影视剧,写回忆录,相反地,他的行动被完全限制,他的警卫等保障人员换成了勋宗的人。

勋宗对赫鲁晓夫的忌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整个房间都安装了窃听器,以至于连卫生间都没有放过,这让赫鲁晓夫十分愤怒,他曾大骂克格勃:“国家拿钱是让你们来听我放屁的吗?!”

在密切的监视之下,赫鲁晓夫艰难地完成了回忆录,并复印了一套,勋宗本来是禁止赫鲁晓夫写回忆录的,之前写的回忆录已经被克格勃没收了,赫鲁晓夫不得不重写。这份重新写好的回忆录,被偷偷运到西方出版,最后赫鲁晓夫回忆录才留传了下来。我们才从赫鲁晓夫的眼里,了解到了整个事情全貌。

1971年,赫鲁晓夫因为心脏病在医院去世。他的墓碑有黑白两色拼接而成,象征着他毁誉参半的一生,葬礼当天,尽管苏联各大媒体集体沉默,没有发出讣告,大量群众仍自发去为他送别,而这竟让勋宗不得不下令暂时关闭新圣女公墓。

在别人看来,赫鲁晓夫是个粗鲁的,没有见识,行为怪异的胖子,赫鲁晓夫虽然胖,但他一点不粗鲁,在冷战时期,积极与西方缓和关系,为苏联创造了相对较好的政治环境。在世界即将面临毁灭之际,他和大西洋对岸的年轻总统,一起默契配合,阻止了人类的毁灭。在苏联农业已经积重难返之时,他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才能,推动苏联农业改革。在政治僵化之后,他尽全力搅动这个僵硬的制度,给年轻人机会。

他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但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人。

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本期内容不错的话,请加个关注,一键三连,作为一名周更UP主,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0 阅读:7

思维档案室

简介:深刻探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