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考初试第一,复试翻车者踩了啥坑?2024年复试考生如何避开?

南松平湖一柱 2024-03-08 23:59:15

研招考试和高考“一试定终身”不一样,有初试和复试两次考试,历年研招复试中,都有初试分高、复试翻车考生。这是为什么呢?

每个考生具体原因可能不同,但追根溯源,都是思维缰化,只会答题,不善思考的缘故。

【案例评析】

2023年上海交大会计专业一考生初试第一,复试被刷。考生在网上自暴的考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考官问到“关于《高级财务会计》问题”,考生说他本人学的是金融,没学过高财,然后就回答“自己没学过”。

考官让其根据自己理解进行解答,考生没有透露自己如何答的,但事后提出质疑,“我不太明白的是,既然专家已经知道我没有学过,在我做出自己理解的解答后为什么要以专业答案为标准进行评判呢?”

上海交大也好,华东师范大学也罢,《高级财务会计》是所有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一名考生如果连高级财务会计都没有学过,还考什么会计研究生呢?

作为考官,提出问题,考生说不会,一般直接判0分即可,无须再废言;现在考官出于善意提醒考生,不会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答,答完后虽然为打了“地板分”——61分,但毕竟还及格,如果考生总成绩尚可,还不影响录取。

可是,这位考生不但不领情,更不明白,“既然考官知道自己不会,还强人所难非要逼其回答,回答后还按专业答案为标准进行评判?”

这种思维逻辑谁能绕得清?将好心当驴肺,咬着不放,如此情商者,哪个导师敢招、敢带啊?

【反思启示】

教育部印发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复试“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这就明确表明,研招复试,专业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3)”,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样重要。

而且,初试时对考生专业知识已经进行了考察,已达到“基本要求”,因而,复试中以“思维品质”为表征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成为考察重点。

思维品质的首要表现是“逢山开路”。

研究生将来主要的任务不仅是学习,更是研究,研究什么?研究就是解决新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分析、探索,对新问题给出新解答。

反观案例中考生,在他的头脑中,就像一年级小学生一样,对待问题只有“会”与“不会”两种答案。这反映出来的就是思维品质差——只会机械提取旧知,没有动脑思考解决新知习惯和能力,这是应试教育下的“标准产品”。

知识是可以学的,而一个人的思考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提升,特别是被应试、刷题思维僵化了的大脑,更是难以改变。说得再直白一点,善于应试的考生、刷题求“标准答案”的考生,无论知识多么丰富,初试分数多么高,都是不适合于做研究的。

思维品质的另一个表现是“善解人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理解沟通,合作团结是一个社会人应有的思维品质—亦即情商。

案例中考生,其在复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有多“劣”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考后自我揭露来看,却是错把考官善意当“刁难”,把给自己“加分”当成“打低分”,甚至还无脑地嚣张质问“既然专家已经知道我没有学过,在我做出自己的解答后,为什么要以专业答案为标准进行评判呢?”

其思维品质实在“低劣”到地板以下了!

【2024年决胜复试攻略】

2024年研招复试,考生要决胜复试,专业素养是根本,思维素质是关键——复试现场,要沉着冷静,阳光乐观,有问必答,条理分明,言简意赅,果如是,即便复试中有个别问题回答不太到位甚至有点小瑕疵,也不会影响总分“段位”,换句话说,初试分高,复试高分,总分排名入围,就成为板上钉钉的事!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