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不让小学儿子写重复性作业成绩却提高,普通家长能效仿否

南松平湖一柱 2024-03-09 21:54:42

近日,一则“大学老师不让小学儿子写无效作业 私自减少,儿子成绩却提高”的新闻冲上热搜,

这位老师是河南工业大学的丁建波。网上公开资料显示,丁建波博士毕业,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网络名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教育经验丰富,深受学生欢迎。

因儿子正在上小学低年级,丁教授对小学教育也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小学低年级的一半多作业都是简单的重复性练习,缺乏创造性和启发性,属于“无效作业”。

他和班主任商量减少重复性作业,却被班主任明确拒绝。

于是他自作主张,让孩子少写甚至不写,尝试了一段时间后,结果非常出人意料——虽然作业数量减少,效果却很好,考试成绩也很不错。

孩子的成功,让丁教授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在辅导儿子的同时,丁教授也没有放弃与班主任的沟通。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让班主任认识到重复性作业的问题,并尝试改变教学方式。

丁教授做法引发网友热议,有支持,也有反对。

支持者认为,丁教授的做法体现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孩子成长的尊重。

反对者认为,小学教育阶段是孩子基础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过于强调自主学习而忽视基础训练,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业产生不良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丁教授的想法没问题,但从实践上来说,如何认定作业是简单、重复、无效却并非那么简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学识字,将一个生字写50遍算不算简单、重复、无效?第二天,还要再写50遍,是不是更重复、更无效?

从大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业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但是岂不知,站在孩子角度,他们要记住一个字、一件事,却需要这样简单、机械、多次的重复,一个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所谓的习惯,就是一件事情,经过无数次重复后形成的下意识“本能”,再遇到相同情景,不假思索就能完成。

下面这则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一个夏天的傍晚,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和博士儿子坐在院子大树下乘凉。

父亲忽然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

“一只麻雀。”儿子说。

过了一会儿,父亲指着树上的那只鸟又问:“儿子,那是什么?”

“一只麻雀。”儿子以为父亲年龄大了,耳朵背了,没有听清楚,于是加重了语气。

又过了一会儿,父亲指着树上的那只鸟再一次问:“儿子,那是什么?”

“一只麻雀,听清了没有,那是一只麻雀!”这一次儿子似乎有些不耐烦了。

父亲很长时间没再说话。又过了许久,父亲忽然又指着树上的那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

“一只麻雀,一只麻雀!还是那只麻雀!你已经问了四遍了!记住了没有?”儿子这次真得不耐烦了。

看着儿子烦躁变形的脸,父亲愣了一下,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

又过了一会儿,父亲重新走回院子坐下,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记本。

父亲翻弄着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轻声读起来:

“X年X月X日,星期六,天气睛,我陪乖儿子在院子里玩。儿子看见树枝上停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他,那是一只麻雀。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他,那是一只麻雀……

“儿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问那只鸟的名字,一共问了55遍。我感到非常高兴,儿子对事物如此好奇,我知道,他是想记住那只鸟的名字,于是每一遍我都耐心地告诉他‘那是一只麻雀’……”

父亲声音很轻,表情平静,仿佛在自言自语,一旁的儿子却已泪流满面……

这则故事,本意看起来是教育孩子要记住父母养育之情,感恩孝敬父母,但站在教育的视角,实则向我们阐释了一个低龄孩子教育教学的一个原则——耐心和重复:要让孩子记住某个事物,不是告诉他一次,两次,三次就可以的,而是要无数次不厌其烦地重复,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包括习惯等),都是信息在大脑留下的“痕迹”。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张光盘,所谓记忆就是信息在大脑中刻下了“印痕”。但是,与光盘不同的是,大脑记忆不像光盘那样,一次写入,“印痕”就深刻到位,就不会再丢。

人的大脑这张光盘的“痕”,像在沙滩上写字,写过一次两次,很快就会被抹平,要想“永久”,需要反复多次的雕刻不可,这是由人的大脑的特有功能所决定的——永久性记忆来自临时性记忆的不断重复。

就像故事中的“小孩识雀”,一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也不行,非要几十次的重复,才能真正认识了麻雀!

所以,就低年级孩子来说,并非所有简单、重复的作业都百无一用,很多基础性知识,如识字,更有习惯,如写规范字,唯有不断的重复,才可能深刻脑中,受益终生。

再有一点,当下学校的考试,很多仍是“标准化考试”“标准化答案”,比如“写字”,只要“写对”就得分,但是字写得是否规范,考试分数里却是体现不出来的……

当然,丁教授也表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是一句大实话,丁教授是博士、硕导,大学生都能教育好,完全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其量身定制一个成长方案,可以不用受小学教师的“约束”,不让孩子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考出一个好成绩,而一般的家长,要想效仿,当三思!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