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商界曾掀起一阵“慈善地震”。
东方园林创始人何巧女在摩纳哥的国际会议上高调宣布,将捐出15亿美元(约95亿人民币)用于保护全球濒危动物。
这一举动让她登上国际媒体头条,被誉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楷模”!
然而,几乎同一时间,国内却爆出她的公司拖欠数千名员工工资、供应商款项堆积如山的丑闻。
一边是“国际慈善家”的光环,一边是“老赖”的骂名,这种撕裂的对比,让何巧女从“中国女首善”沦为“中国败类”。
这场风波不仅撕开了何巧女精心打造的慈善人设,也揭开了她商业帝国崩塌的序幕。
这位曾与董明珠齐名的“商界木兰”,究竟是如何从白手起家的“园林女王”跌入深渊的?

1966年,何巧女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靠种植花卉盆景维持生计,她从小便与花草结缘。
1988年,她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后进入杭州市园林局工作。然而,体制内的稳定生活无法满足她的野心。
1992年,她辞职创业,借了父亲2万元在北京摆摊卖盆景,从此开启商业生涯。
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为何巧女命运的转折点。
她凭借流利的英语和对园艺的专业理解,将盆景卖给外国游客,赚得第一桶金。
此后,她成立东方园林艺术服务部,专攻高端写字楼和酒店的绿化设计。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东方园林中标奥运中心区景观工程,一战成名。
2009年,公司登陆深交所,成为“园林行业第一股”,市值一度逼近千亿。
何巧女也以百亿身家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被称为“浙江女首富”。

2014年,国家大力推广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何巧女嗅到商机,带领东方园林疯狂承接项目,短短三年内签下总额超1500亿元的合同。
这种“跑马圈地”的策略让公司营收连年翻倍,但也埋下致命隐患,PPP项目回款周期长、资金压力巨大,东方园林的负债如滚雪球般膨胀。
02
何巧女的慈善事业几乎与她的商业扩张同步。
2012年,她向母校北京林业大学捐款4000万元,2015年,她承诺捐赠价值29亿元的东方园林股权用于环保事业,借此登上“中国慈善榜”,获封“女首善”。
2017年,她更是在国际会议上豪言捐出95亿元支持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引发全球关注。

然而,这些捐款大多停留在口头。
例如,29亿元股权捐赠实为抵押给自家基金会,并未实际兑现。
95亿美国捐款也被曝出是“借贷式捐赠”,通过公司举债完成,而非个人资产。
更讽刺的是,当她在海外“挥金如土”时,东方园林已深陷财务危机。
2018年,公司负债达291亿元,资金链断裂,员工工资拖欠长达数月,涉及金额2.4亿元。
公众的愤怒迅速爆发:“用中国人的血汗钱给美国贴金!”
“慈善作秀,实则割韭菜!”
社交媒体上,员工控诉“房贷断供、孩子学费无着落”的帖子与何巧女在慈善晚宴上的演讲形成刺眼对比。
她的“国际慈善家”形象彻底崩塌,取而代之的是“老赖”标签。
为挽救公司,何巧女开始变卖个人资产。
2021年起,她名下的北京豪宅多次被拍卖,成交价仅市场价的六折。
持有的东方园林股票也被司法处置,2024年一次拍卖中,781万股仅拍得4852万元。
即便如此,面对25亿元的法院执行标的,这些收入仍是杯水车薪。

2019年,东方园林因债务危机被迫“卖身”国企,何巧女交出控制权。
曾经的“园林帝国”市值缩水超90%,沦为“ST东园”。
2022年,她因拖欠工资和债务纠纷被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
03
何巧女的商业能力毋庸置疑:她抓住政策红利,以魄力推动公司上市,甚至曾说服离职员工放弃创业、回归持股。
但她的失败同样鲜明,盲目扩张、忽视风控、将慈善异化为公关工具。
有网友评论称:“她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家。”
何巧女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以慈善为名的资本游戏终将反噬。
真正的公益应扎根社会需求,而非追求国际曝光或股价炒作。

何巧女的故事像一部商界寓言:从草根逆袭到跌落神坛,从慈善光环到千夫所指。
她的崛起得益于时代机遇与个人魄力,而崩塌则源于对资本的贪婪与对责任的漠视。
如今,她仍在变卖资产还债,曾经的“园林女王”背影渐行渐远。
或许,这场风波最大的价值,是为中国企业家敲响一记警钟:商业的成功,永远无法建立在虚妄的人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