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者 | 李 百
在最新年报和季报的接连刺激下,东亚机械的市值来到了43亿元,韩萤焕身家也达到了27亿。韩萤焕1990年来厦门创业时,仅有的家当是空气压缩机的制造技术。35年间,韩萤焕的事业在厦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和韩萤焕一样在厦门实现了凤凰涅槃的还有建霖家居的吕理镇。吕理镇1989年带着一台注塑机在厦门何厝创立建霖,现在的建霖家居市值50亿元,吕理镇的身家将近8亿。
东亚机械和建霖家居都是A股上市公司,目前在A股上市的台资企业共有63家,厦门就有8家。韩萤焕和吕理镇的财富故事只是台商在厦门实现财富梦想的一个缩影。到2023年底,厦门有5767家台资企业,2024年新登记台资企业1263户,今年第一季度又增加了118户。

台资企业已然成为厦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至今仍是台企最密集的大陆城市之一,台资企业占了厦门外资企业总数的将近一半。如今的厦门,有12万名台胞常住在这里,有89家台资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台企工业承包了厦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
东亚机械和建霖家居只是厦门机械制造和卫浴洁行业里的代表性台资企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厦门最大的台资企业友达光电,厦门制造基地仅2023年的营收就超过160亿,全球每4块车载显示屏中,有1块就来自“厦门制造”。

同样是1989年在厦门杏林台商投资区扎下根的正新轮胎,是台资企业的另一个造富样板。正新轮胎不仅一生二,二生三,在厦门漳州两地生成了有五家工厂的正新家族,在2024年底还与金门高梁、太祖一起入选了厦门老字号,成为大陆老字号中的第一批台湾品牌。
韩萤焕来厦门之前,在台湾刚经历了创业失败。按照厦门电视台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初的厦门工业基础薄弱,刚到厦门的韩萤焕内心里其实是相当忐忑的。不过,因为厦门是改革开放前沿,韩萤焕又坚信在这里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梦想。

1995年,厦门推出大陆第一部涉台地方性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从制度层面保护台商权益,才彻底打消了韩萤焕的疑虑。此后,厦门又推出全国最早的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惠台60条”,以及金融、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的惠台利民政策,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让韩萤焕吕理镇们对厦门的信心越来越足。
韩萤焕坚决投入30%-40%利润用于自主研发,使东亚机械成为掌握螺杆空压机核心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吕理镇创立的建霖是厦门第一家塑胶卫浴企业,大陆以金属制品为主的卫浴市场,让建霖轻松实现了塑料替代,并凭借低成本生产优势,成了厦门的出口大户。

四十多年来,厦门和台资企业已经成了鱼和水的关系。今天,这些在厦门实现了财富自由的台商都不得不承认,正是厦门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不断丰富的产业链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从土地审批到技术攻关的支持,厦门市政府有求必应,提供保姆式服务。厦门逐渐形成的电子、机械、卫浴等产业集群,又像粘合剂一样,让在厦门的台资企业欲罢不能。
现在,这些在厦门发展壮大的台资企业,倒过来又在反哺着厦门产业。建霖家居近年投资5亿元建设大健康产业园,瞄准智能家居与康养市场,准备从马桶盖走向健康帝国。去年,东亚机械在厦门投建的新厂区也破土动工,预计2025年建成,届时产能能直接翻3倍,东亚机械实现年营收超过30亿不是梦。

在厦门,台商的故事就像《爱拼才会赢》那首歌里唱的,三分靠政策,七分靠打拼,但剩下的九十分全靠厦门这片投资热土。韩萤焕吕理镇等一众台商在厦门的成功,既是个人拼搏的结果,也是厦门“政策+服务+机遇”综合优势的缩影。从押注特区到扎根百年,台商在这里的每一步都印证了:厦门是台商的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