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卢雄鸡折戟东南亚:第一次印支战争

芝兰学摄 2024-10-08 14:06:13

一、战前岁月

17世纪早期,耶稣会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首次抵达越南,开始了法国与越南的交往。17到18世纪法国在越南的存在仅限于传教和交往,还有少量传教士组织的志愿军参与越南阮朝开国君主阮福映统一越南的战争。19世纪,法国在越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法国政府也经常对越南政府进行干预以保护当地的天主教会,但阮朝的传统势力大多不满天主教会在越南的影响力。为阻止越南对传教士的迫害和驱逐,1858年,法国海军上将查尔斯·德·热努伊在拿破仑三世的命令下进攻岘港,开始了法国对越南的征服。1859年,法国舰队占领了南方的西贡,迫使越南于1862年签署了《西贡条约》,条约规定越南政府保障天主教的合法地位;在湄公河三角洲和北部红河口的三个港口开放贸易;将边和省、嘉定省、定顺省和孔多雷岛割让与法国;支付100万美元的赔款。法国获得三省后,正式将其合并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交趾支那。1867年,法国又迫使越南割让了周德省、河仙省和永隆省,从而将越南南部和整个湄公河三角洲全部纳入法国统治下。

法属印度支那的扩张

1863年,法国应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要求在柬埔寨建立了保护国。在此后20年内,法国探险家沿着红河北上,试图开辟一条通往中国南方的贸易线。1884年,为阻止法国对越南北部北圻地区的渗透,法国和清廷爆发了中法战争。1885年,清廷被迫与法国签署了《天津条约》,承认了法国对安南和北圻的保护权。1887年10月,法国正式将交趾支那、北圻、安南和柬埔寨合并为法属印度支那,越南皇帝、柬埔寨国王和琅勃拉邦国王仍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法国殖民当局实际上控制了法属印度支那的方方面面。

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统治并不十分稳固,随着北方的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越南民族主义运动也受到北方的影响日益兴盛。以潘佩珠在日本建立的现代主义协会为代表,越南民族主义运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多次组织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起义,法国殖民当局在越南的高税收政策也无助于缓和民众情绪。更糟糕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当局征召了大批印度支那越南人组建殖民地团前往欧洲战场参战,这些越南士兵回到印度支那后带来了欧洲的先进思想,进一步促进了越南民众的思想解放。1930年,越南共产党成立。同年,旨在反抗法国驻军的大规模起义在安白爆发,安白起义成为越南民族主义运动史上重要的事件。在法国直接统治的南方,劳工运动也越发激烈。1937年,南方的中心城市西贡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活动,越南共产党的影响力在一系列罢工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同年4月,越南共产党领导人阮文涛和他的支持者们甚至在西贡市政选举中取得了席位。

1940年,印度支那历史的转折点到来,随着法国战败,日本军队也入侵了法属印度支那,并效仿德国盟友在法国本土的统治模式建立了由维希法国进行名义统治的傀儡政府。1941年,胡志明重返越南,建立了越南独立联盟,也就是未来的越盟。1944年9月,在第一次革命军事会议上,越南人民军成立了,武元甲将军受命组建第一批部队以发展对维系法国军队和日本驻军的游击战争。

1945年3月,随着日本的军事形势越来越糟糕,日军发动了名乡政变,推翻了维希法国当局,建立了名义上由保大帝统治的傀儡政权。日本在越南的征收政策很快发酵,酿成了1945年的越南大饥荒,超过200万越南人在这场饥荒中被饿死。4月,革命军事会议在河内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在日本占领区内发起全面的游击战争。越盟的行动并不局限于军事斗争,他们还创办了《抗日》报纸,并成立了中越抗日同盟,散发传单,号召东南亚华侨一道抗日。河内决议迫使在越南的法国残余当局承认了越南独立,并建议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承认越南独立以与越盟合作展开抗日斗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越盟和法国短暂的合作随之结束。8月22日,法国官员让·桑特尼在美军的陪同下前往越南,尝试将印度支那重新纳入法国控制下。然而,日本军队虽是越南唯一能维持秩序的力量,他们却让人民军接管越南的公共建筑和军火库。8月25日,胡志明说服保大帝退位,随后保大帝被任命为河内政府的“最高顾问”。

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法国远东远征军总司令菲利普·勒克莱尔将军代表法国在受降书上签字。同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花园发布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宣言》,宣布越南自此日起脱离法国统治,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9月13日,一支英法联合特遣队在荷属东印度的爪哇和交趾支那的西贡登陆。登陆西贡的联军由第20印度步兵师、法国第5殖民地步兵团和两个英国连组成,9月22日,联军控制了西贡并宣布戒严。在越南南方,联军与人民军游击队爆发了一系列战斗,最终将人民军驱逐出了越南南方。

几乎与此同时,根据《波茨坦协议》的规定,中国第一集团军在卢汉将军的指挥下南下进入印度支那,占领了北纬16度线以北的地区,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中国军队和越盟的合作比较密切,越盟向中国军队提供粮食,以换取中国军队对自己的支持,当地的法国殖民当局官员也均被中国军队控制。1946年2月,法国向南京让步,取消了一切在华特权以换取中国军队撤离印度支那,法军很快占领了这一地区。1946年3月,越盟与法国签订协议,法国承认越盟是法联邦内的一个“自由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财政,越盟则允许法国在越南北部驻军五年。

二、越盟的败退与重新集结

然而,1946年3月的协议达成的和平是不稳定的,也没有解决越盟和法国的根本矛盾,二者的紧张关系很快就被一场意外事件引燃。1946年11月,一艘法国巡逻船在海防市扣押了一艘试图运输违禁品的中国船只,当地的越盟士兵对法舰开火,造成23人死亡。巴黎试图对河内施加压力,因此对海防采取了报复,几艘法国巡洋舰对海防进行了炮击,在一下午就造成了6000余人伤亡。越盟被迫同意停火并将军队撤出了海防,法军完全控制了这座城市。

然而,海防事件是法国和越盟全面冲突的开始。越盟不甘心让出海防,武元甲将军率领的30000人民军尝试对海防发起了进攻,但法军在海军支援下抵挡住了越军的所有进攻。海防军事冲突的影响很快蔓延到了河内,法国人在这里有6000名驻军。12月19日,越盟用炸药炸毁了河内发电厂,随后趁全市陷入停电对法国驻军发起了突袭。然而,由于缺乏重武器,人民军没能迅速摧毁保罗杜默桥和嘉林空军基地,法军通过这两地将大量援军、物资和军火送到河内,击退了越军的进攻。不过,人民军的顽强战斗使越盟政府得以将大部分物资、人员和设备撤离河内。在随后的一个月中,拥有火力优势的法军很快占领了大部分省会,在六周的围困后,最后一个省会顺化于1947年2月被法军控制。越盟的大部分武装力量都撤到了北方的丛林中,由于夏雨季节的到来,法军暂停了对越盟的进攻,而是以空军轰炸拔除可见的越盟据点。

河内战役中,一名越盟士兵手持机枪在街道上战斗。

1947年4月,胡志明最后一次建议停火并进行和平谈判,但巴黎认为越盟已经陷入绝境,拒绝了胡志明的停火建议。法国驻印度支那最高统帅部总司令让·艾蒂安·瓦吕将军意识到对越盟的小规模袭击不会有结果,因此当法军侦察到越盟总部设在北方的北干市后,瓦吕便开始筹划一次对北干的围剿以求剿灭越盟高层。10月,当越南的雨季过去,法军开始了莱亚行动。10月7日,1100名法国伞兵在北干市空降,尽管伞兵迅速控制了城市,但没能抓获胡志明等越盟领袖,并在反应过来的人民军围攻下勉力抵抗。一支约15000人的法军主力奉命从凉山市出发,前往北方的高平,随后穿过阮平南下进攻北干市。法军之所以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迂回,主要是希望切断越盟从北方的中国获取援助的渠道,并希望包围人民军主力。10月16日,法军抵达高平市,解救了当地的法国伞兵。但由于法军数量不足,难以构筑完整的包围圈,超过40000人民军通过法军包围圈上的缺口成功逃离。11月8日,莱亚行动被迫取消。11月20日,法军发起了塞恩图尔行动,旨在歼灭河内、太原和宣光一带的人民军。尽管法国人确实控制了这一地区,但人民军大部分都逃离了法军的围剿。莱亚行动和塞恩图尔行动后,法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以当前的兵力,法军不太可能对人民军发起大规模歼灭战,但法国本土正在战后重建,百废待兴的形势不允许法国在印度支那继续增兵。因此最高统帅部改变了策略,转而在主要道路上设置前哨站,限制越盟在北方的活动,但人民军总能很轻松的穿过封锁线,并从中国得到增援。最高统帅部没有意识到,在越南和越盟打一场消耗战对法国来说是没有胜算的,不过他们不会是最后一支这么做的军队,二十年后美国人也会在同一个地方犯下同样的错误。

1947年秋季法军在越南北方的军事行动。

为限制人民军的力量,法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后转而与越南当地势力合作。1948年,法国找到保大帝,要求在保大帝统治下建立一个越南自治政府。1949年3月,保大帝与法国签署了《爱丽舍宫协议》,协议规定成立越南国,由保大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军队和财政。在外交上,越南国有权向中国、泰国和梵蒂冈派遣外交大使,但越南国与其余国家的外交仍由法国控制。尽管法国给予了越南国很多战前所没有的权利,但这一协议下越南国的自主权相比英联邦国家仍有不足。《爱丽舍宫协议》签署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立场从中立开始转向越南国。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苏联于1950年1月承认越南人民共和国,美国为防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也随之承认了越南国并提供了第一批15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越南国成立后,越南国民军也随之成立。国民军最初仅有约25000人,其中包括大约10000人的非正规军,不过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时国民军的人数将增长到200000人。

在法国与保大帝合作以建立亲法的越南武装力量的同时,越盟的力量在这关键的两年内也有了很大进步。1949年10月中国革命胜利后,越盟在北方有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向他们提供物资、军火、顾问和训练营地。1950年,武元甲将人民军整编为五个师。2月,为确保与中国边境的安全,人民军发起了老街行动,控制了红河河谷中的边境城市老街市。到4月,整个中越边境基本都在越盟的控制下,法军在中越边境的控制区仅剩高平、东溪、德溪和凉山四座城市。5月25日,2500人民军攻占了法军在德溪的阵地,尽管随后就被法军的反攻驱逐。到9月初,人民军的军事力量也增长至100000名战斗人员,另有40000人的地方部队和60000人的支援部队。

1950年9月,越盟发起了4号公路战役,旨在切断为法国在高平的军事基地提供补给的4号公路。9月16日,一支人民军分遣队占领了东溪,击败了这里的600名法国守军。由于人民军的攻势猛烈,凉山一带的法军集结为3500人的巴亚德集团,计划从德溪向北进攻东溪,并在东溪坚守足够长的时间等待从高平出发的3100名法军增援。

越盟领导人胡志明视察东溪战场。

然而,人民军在东溪集结了强大的兵力,还部署了一整个炮兵团,使法军依赖的火力优势也不复存在。巴亚德集团被迫绕过东溪西进,于10月5日与高平集团会师。然而,人民军在北方的兵力优势太过明显,即使法军成功会师,他们还是在30000人民军的包围下被歼灭,仅有700人逃出了人民军的包围圈,法军损失了6000人。4号公路战役后,越盟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中越边境。

三、法军夺回主动权

由于4号公路战役的惨败,巴黎派遣让·德·拉特·塔西尼将军前往印度支那主持大局。塔西尼曾在二战中指挥法国第一集团军参与了西线的诸多战役,被认为是当时法国最好的将领之一。塔西尼抵达河内后对法国远东远征军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法军共有190000人,其中10000人在空军服役,5000人在海军服役。塔西尼在河内-海防一线修筑了一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德拉特防线”,防线由1200座混凝土碉堡组成,旨在保护河内-海防的重要交通线,不过小股人民军可以轻易穿过防线上的缺口进行渗透。越盟在控制中越边境后很快用来自中国的武器武装了自己的五个主力师,形成了一支约50000人的精锐部队。越盟的五个师中的四个部署在河内以北,一个部署在法军控制的红河三角洲西南的地区。1950年底的胜利让武元甲对胜利充满信心,因此他计划直捣河内,这一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进攻河内西北的重镇永安市。

永安由6000名法军保卫,分为两个3000人的团,武元甲计划集中兵力进攻其中一个旅并逐个击破,为此他调遣了第308师和第312师参与战斗。1951年1月13日,人民军发起了进攻。但是,法国空军发起了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空袭,并首次使用了凝固汽油弹,事实证明这种燃烧武器在丛林遍地的越南非常有效。在法国空军的猛烈轰炸下,人民军的攻势崩溃了,越盟在伤亡6000人后撤离。在永安战役中受挫后,武元甲决定进攻法军的后勤中心海防市。3月23日,人民军第316师开始进攻海防,但法军在海防以北的猫溪击退了11000人民军的进攻。

越盟对德拉特防线北部的进攻失败后,武元甲将进攻重心转向南方,尝试从宁平一带攻入红河三角洲。5月29日,人民军第304师、第308师和第320师开始进攻宁平,但法军很快部署了3个机动团,在空军和重炮的支援下击败了人民军的进攻,人民军在伤亡10000人后被迫撤退。

过去两个月间,人民军对德拉特防线的进攻全部被法军挫败了,且人民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塔西尼趁着人民军被巨大伤亡困扰时主动出击,在10月再次挫败了人民军对义乐的进攻后转入反攻,于11月10日发起郁金香行动,攻占了德拉特防线以西的和平市,这里是人民军南下进攻时重要的物资中转基地。但是,法军在和平的控制区是一个突出部,极易遭到人民军的围攻。在塔西尼因癌症于1951年底返回法国治疗后,拉乌尔·萨兰接替了他的职务。1952年1月11日,塔西尼在巴黎病逝,同日武元甲部署了三个师开始了对和平市的进攻。萨兰意识到和平市不利于法军防守,这里的防御牵制了20000法军,但在人民军的围攻下摇摇欲坠,随时有沦陷的风险,遂发动阿马兰特行动,要求法军撤离和平市。2月25日,法军全部撤出和平市。整个1952年上半年,双方都在撤退和休整,为更大的攻势做准备。

由于法国支持下的西北游击队在泰县一带积极活动,且得到了当地法国驻军的掩护,对越盟和中国之间的补给线构成了很大威胁,牵制了人民军大量兵力。1952年秋季,在人民军从前一年的失败中恢复元气后,武元甲放弃了直接进攻德拉特防线的计划,转而计划进攻泰县,通过击败当地法国驻军方式提升越盟的士气。10月11日,人民军三个团又一个炮兵团开始进攻红河河谷。人民军的战线长达65公里,分为三路进攻,而他们面对的法军只有不到1000人,难以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组织防御。由于恶劣的天气阻碍了法国空军的空中掩护和空降作业,法军无力在正面抵御人民军的优势兵力,被迫在空降到图勒的第6殖民地伞兵营的掩护下向西撤退到以那山军事基地为核心的防线上。到11月,人民军的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黑河以东的整个泰县都被越盟控制。

1952年秋季人民军和法军的军事行动。

为了吸引人民军的兵力,减轻黑河一线法军的压力,萨兰集结了超过30000法军,发起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法军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代号洛林行动。采用这一法国历史上的知名失地作为代号,充分表明了法军最高统帅部对这次行动的重视。法军在洛林行动中动用的兵力包括四个团、一个空降团、两个装甲分队、两个坦克歼击车分队和两个炮兵营,另有一支内河炮艇部队掩护地面部队进攻。萨兰的计划是由先遣队先攻占河内西北的富寿市,主力部队沿2号公路进攻越池市,炮艇部队将阻止任何越盟部队从水路逃跑。攻占越池市后,法军将巩固对富寿省的控制,并视人民军的反应判断是否继续进攻。

10月29日,洛林行动开始。由于道路不适合坦克行驶,再加上越盟游击队的破坏,装备有大量坦克的法军行动不便,直到11月5日才攻占富寿市。在对富寿市的进攻中,一个法国坦克连发现了苏联制莫洛托夫卡车,这是苏联开始向越盟提供军事援助的直接证据。面对法军的攻势,富寿省的人民军没有与法军缠斗,而是不断撤退。尽管法军顺利占领了许多城镇,但无法迫使人民军主力与之交战,且随着法军深入越盟控制区,法军补给线也在游击队的骚扰下摇摇欲坠。最终,萨兰于11月14日宣布取消洛林行动,法军开始撤回德拉特防线。洛林行动除了让法军损失1200人外一无所获,法军甚至无从判断越盟的伤亡人数。

不过,对泰县的法军来说,洛林行动确实短暂的吸引了人民军的注意力,让法军得以完善自己在那山的阵地。那山的法军指挥官让·吉尔斯上校在这里采用了一种后来被称为“刺猬”的新战术,即修筑能相互支援的火力据点,以交叉火力阻挡人民军的正面进攻。在人民军的注意力被洛林行动吸引时,吉尔斯完成了在那山的筑垒工作,那山法军的补给则由河内起飞的运输机空投,因此人民军无法切断那山的补给线。11月底,人民军开始筹划对那山的进攻。武元甲为这次行动提供了三个师的兵力,而法军仅有11个营和6个炮兵连,约15000人。

那山战役示意图。

11月23日夜,人民军第308师第88团对那山发起了试探性进攻,被法军轻易击退,拉开了那山战役的序幕。在长达6天的试探性进攻后,人民军于30日夜出动9个营发起强攻。在持续了三天的强攻中,人民军和法军进行了一场纯粹的消耗战。人民军总是倾向于在夜里发动进攻以降低法军重火力的精准度,但法国空军不间断的在战场上空投掷照明弹,并反复用凝固汽油弹对人民军纵深发起轰炸。12月4日,武元甲从进攻阵地上撤出了他的部队,越盟除了伤亡近万人外一无所获。事实证明,在法军精心构筑且得到空军支援的阵地上,人民军是很难取得战果的。法军在那山使用的战术有些类似同一时期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战术,通过充分利用火力优势和空军优势来消耗占绝对数量优势的敌军,迫使其伤亡过大被迫撤退。

1952年的战斗证明人民军距离完全击败法军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成长,但是持续了半年的高强度战斗也暴露了法军的许多缺点。法军高度依赖空军提供火力掩护,过高的出动率使驻印度支那的法国空军大队机械故障率很高,法国不得不于12月请求美国派遣维护人员前往印度支那帮助维护空军战机。此外,尽管法国人有卡车和坦克,且法国正规军的规模和越盟人民军类似,双方都拥有约90个营的兵力,但人民军的实际作战力量和机动性都远超法军。法军需要将超过70%的营部署在后方以保护补给线和通信设施,这使法军可用的机动部队数量只有25个营。法军的补给线也高度依赖越南并不多的公路,这些公路几乎全部是在法国殖民期间修建的,数量很少且易于被越盟游击队伏击,相反人民军往往可以在法军眼前秘密转移大批部队而不被发现。

四、攻守之势异也

在两年的战斗后,武元甲现在意识到不太可能通过击败德拉特防线上的法军来赢得战争的胜利,越盟面对的是一场消耗战。因此,武元甲决定改变策略。1953年4月,人民军开始入侵法国控制下的老挝,越盟包围并击败了包括蒙夸在内的几个法军据点,控制了丰沙里省、三新省、川广省和琅勃拉邦的部分地区。5月,亨利·纳瓦拉将军取代萨兰成为远东法军最高总司令,他在给巴黎的报告中悲观的表示法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最好的结果也是陷入僵局。纳瓦拉上任之初希望采取机动作战的策略,在运动战中歼灭人民军主力,而这一时期法国在印度支那军事力量的增长也使他有能力采取这一行动。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得以将注意力转向印度支那,大幅增加了对法国的军事援助。到1953年6月,美国已经向法国提供了1224辆坦克和装甲车、120792支步枪、超过2亿发子弹、超过500万发炮弹和304架战机,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对法援助的金额已经高达40亿美元,这些援助极大的增强了法军的军事力量。1953年夏天,法国人最后一次尝试在丛林中通过机动作战剿灭越盟游击队。7月28日,法军在顺化省发动了卡马格行动,旨在剿灭这一地区的越盟游击队,恢复1号公路的畅通。但是,由于越盟游击队常常能提前得到情报,法军的围剿行动几乎没有歼灭多少游击队。随着法军将主力部队撤出这一地区,越盟游击队再次蔓延在1号公路沿线,事实证明他们在越南的丛林中是不可剿灭的。

法军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美制M-24坦克,尽管这型坦克机动性很强,但在越南的丛林中转移的很慢。

10月15日,法军在放弃在顺化省的行动后,将围剿重心转向北方的清化和红河三角洲,在这里发起了海鸥行动。法军出动了七个团,在大群坦克的掩护下进攻清化市的人民军第320师。法军在人数上占据两倍优势,又得到坦克和空军的火力掩护,轻易击败了第320师的抵抗,歼灭其三分之一兵力。但是,法军对乡村地带的掌控力太差,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完全剿灭一支人民军部队,越盟部队总是能在游击队掩护下通过丛林逃跑。

海鸥行动中,法国海军航空兵的熊猫战斗机向人民军第320师的炮兵阵地投掷凝固汽油弹。

在卡马特行动和海鸥行动后,纳瓦拉意识到通过机动作战是不太可能歼灭人民军有生力量的,因此他放弃了上任以来的机动作战策略,转而吸取那山战役的经验,通过在筑垒阵地上打消耗战来消耗人民军的有生力量。1953年11月,法军发起了卡斯托尔行动。卡斯托尔行动是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空降行动,法国人在越南-老挝边境上的奠边府空降了两个空降团约4500人的部队,为此出动了65架C-47运输机和12架C-119运输机,旨在奠边府地区构建一个大型筑垒阵地,吸引人民军前来进攻,并在防御作战中消耗人民军的力量。纳瓦拉希望在奠边府复制那山的胜利,因此法军不断通过运输机向奠边府输送物资和援军,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将在奠边府打响。

五、奠边府

纳瓦拉在印度支那的任务并非是彻底击败越盟,而是创造有利的军事形势,以此为和平谈判争取筹码。可以说,在奠边府战役开始前,巴黎就已经寄希望于和谈了。法军最高统帅部认为,通过复制一个规模更大的那山军事基地,法军将有可能在一场大规模消耗战中耗尽越盟的兵力,以此开启一场有利于法国的和谈。但是法国人没有注意到那山和奠边府的几个巨大差异。第一,法军在那山有强大的炮兵火力,法军的炮兵阵地控制了那山周围的大部分高地,营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但人民军在奠边府的兵力和火力远超那山,不但兵力优势是法军的四倍,更是有不逊于法军的炮兵部队,这让他们轻松控制了奠边府周围的高地,武元甲后来将奠边府战场比作一个饭碗,人民军控制着碗沿,法军则在碗底。第二,武元甲在那山的火力侦察非常粗糙,且在仓促间发动进攻,人民军在瞬间遭受巨大伤亡后无力继续发动攻势。武元甲吸取了那山的教训,在奠边府,人民军花了一整个冬季来储备弹药并侦察法军阵地,当战斗打响后,人民军炮兵很清楚法军炮兵阵地的位置,能很好的进行火力压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军之所以能在那山肆意发挥火力优势消耗人民军,是因为从河内来的运输机为那山提供了充足的空运补给。但在数年的训练后,人民军从中国得到了高射炮和防空机枪,组织了一支防空部队,法国空军再也不能肆无忌惮的在前线活动,因此对奠边府的空运补给效率比之那山是大大下降了。

1954年3月时法军在奠边府的布防。

事实上,纳瓦拉的选择也是极其有限的。考虑到越南的地形,通过运动战来阻挡人民军是不可能的。考虑到纳瓦拉能调遣的兵力极其有限,一条延伸到老挝的静态防线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在军事上有利的选项是将法军部署在老挝首都万象,这样就可以避免人民军熟悉地形并有大量游击队配合的优势,但是万象距离河内太远,法军难以对万象维持长期空中补给。考虑到所有因素,法军可能只能在奠边府这个距离越盟控制区核心地带较远的地方组织刺猬战术防御。

1953年11月20日起,法军在三天内向奠边省和莱州省空运了超过9000名士兵。武元甲很快发现了法军的行动,11月24日,人民军调集四个师的兵力进攻莱州省,迫使法军收缩到奠边府一带固守阵地。在这一过程中,法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莱州撤离的2100名法军士兵中,只有185人在一个月后安全抵达了奠边府。到12月底,法军在奠边府的兵力已经增长到16000人,另有包括10辆M-24坦克在内的大量重火力武器。越盟在奠边省的兵力则多达50000人,其中更是有一个重装师,装备了中国提供的美制野战炮,这些美制火炮是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此外,人民军还装备了大量苏制野战炮和高射炮,相比法军的同类火炮有四比一的数量优势。可以说,越盟在奠边府战役中的兵力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1954年3月13日,在一个冬季的准备后,人民军正式发起了奠边府战役。奠边府战役的第一战是由越盟炮兵对奠边府东北部的贝阿特丽丝阵地的炮击揭开的,由于越盟炮兵掌握了战场地形且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人民军的火炮都被部署在距离前线很近的伪装阵地中肆意对法军阵地开火,而没有采取复杂的协调齐射战术。尽管越盟炮兵的战术比较落后,但法国炮兵无法获知越盟火炮的具体位置,而越盟炮兵则对法军炮兵阵地的位置了如指掌。在3月13日的炮战中,越盟炮兵完全压制了法军,使人民军得以顺利攻占贝阿特丽丝阵地,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第一场胜利。

3月14日上午,人民军恢复了对法军基地的炮击,法军基地的机场跑道遭到炮火干扰无法使用,这使法军不得不通过空投的方式维持补给,极大的影响了法军的补给效率。尽管法军多次组织局部反攻,但整个3月间越盟炮兵的炮击都挫败了法军的所有反击尝试。由于越盟开始在前线部署防空机枪和高射炮,法国运输机队的空投作业不再安全,法军被迫在3月27日后下令在2000米以上的高度进行空投,这再次影响了法军的空投准确度和补给效率。

在攻占加布里埃阵地、艾丽娅内阵地和多米尼克阵地后,人民军已经拔除了法军在奠边府外围的全部据点。但随着人民军的推进,战线不断收缩,法军的火力密度也逐渐增强。在人民军尝试进攻法军的中部阵地时,武元甲发现法军的强大火力已经能有效的阻挡人民军的推进。4月5日,法国空军和奠边府的法国炮兵对外围阵地和中部阵地之间空地上的越盟士兵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有效的粉碎了人民军的进攻准备。4月下旬,奠边府的法军截获了越盟的无线电信息,显示人民军在法军的炮火面前已经畏缩不前,许多部队甚至需要督战队才能维持进攻。此外,越盟缺乏现代医疗设备和药品,大量受伤的士兵得不到救助,更增加了越盟士兵的厌战情绪。看上去,纳瓦拉的计划即将实现,人民军的攻势很快将因为厌战情绪和巨大的伤亡而受挫,奠边府看上去即将成为第二个那山。

但是,人民军对胡盖特阵地的成功进攻使得奠边府的局势迅速转变。4月22日上午,在一整夜的战斗后,人民军攻占胡盖特阵地,从而控制了法军机场90%的区域,使防空火力有效的阻止法国运输机继续进行空投。在攻占胡盖特阵地后,越盟改变了原先的自杀式冲锋战术,转而稳打稳扎的对法军阵地进行包围。空运通道被切断对奠边府的法军是毁灭性的,这使得法军迅速陷入缺乏食物、淡水和弹药的境地。

在长达半个月的包围后,越盟于5月1日对奠边府发起了最后的全面进攻,但法军仍在组织顽强的抵抗。5月6日,人民军首次在奠边府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此时奠边府的法军仅剩不到3000人,而人民军还有超过25000人的战斗力量。5月7日,在最后的战斗后,法军最后的阵地莉莉阵地向人民军投降,越盟最终赢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

奠边府的战斗结束后,人民军士兵在法军指挥部屋顶升起越盟旗帜。

奠边府的战败对印度支那的法军是一场毫无疑问的灾难——法军战死和失踪的人数多达4000人,另有近12000人被人民军俘虏。在最后一支法国军队于1956年撤出越南后,乔治·卡特鲁将军主持了一个印度支那战败调查委员会,在最终出具的报告中,委员会指出:“从严格的军事角度来看,奠边府的陷落代表着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但在不久的将来,即1954年春天,它并没有破坏印度支那的力量平衡。它只是因为对法国公众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而呈现出我军彻底失败的一面,法国公众舆论厌倦了一场不受欢迎且看似永无止境的战争,要求以某种方式结束它。”毫无疑问,奠边府战役后,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已经无法得到法国民众的欢迎了。

六、日内瓦会议上的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5月8日,即法国军队在奠边府向越盟投降的后一天,日内瓦会议召开以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西方盟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立场,而是呈现出很大的分歧。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支持通过谈判解决冲突,法国外长乔治·比杜希望保留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某些地位以证明过去的牺牲是合理的,而华盛顿一面担忧印度支那成为下一个中国,一面又困于美国民众的反战立场而无法军事介入印度支那。会议召开首日,比杜提议前线无条件停火和释放战俘。5月10日,越盟代表团团长范文同要求禁止外部军事力量进入越南,国际社会承认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独立并进行政府选举。

《日内瓦协议》规定下的印度支那。

尽管越盟曾声称要将战争进行到底,但面对北京和莫斯科的停火压力,以及法军虽在奠边府受挫但仍在红河三角洲有强大力量的事实,越盟最终还是接受了越南暂时分治的要求。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协议》签署,规定以北纬17度线为边界划分南北越南,并在1956年7月进行国际监督下的大选。然而,吴廷琰领导下的南越政府声称南越没有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因此拒绝在南越进行大选,而北越也没有遵守关于允许难民在边境自由流动300天的条款,因此《日内瓦协议》下的越南和平最终沦为了一纸空文,越南将在更惨烈的战火中沉浮,直到北越毫无争议的击败了一切敌人一统越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