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于蜀国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被称为“迟暮的丞相”的他,总能在刘备陷入危难的时候,及时出手相助。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刘备甘愿“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想让他来帮自己打天下。
包括后来刘备临终之际,他还想要把皇位直接让给诸葛亮。
可见,诸葛丞相对于刘备、对于整个蜀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所以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整个蜀国上下全都悲痛万分,诸葛亮的离世,对于蜀国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然而就在这时,却有一个人不仅没有哭,反而还仰天大笑,声称诸葛亮死得好。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为何对于诸葛亮的死如此满意呢?
诸葛亮有多厉害?诸葛亮这个名字,仿佛一听就能感觉到,这个人一定是个有大智慧、大谋略的人。
我们知道,刘备是一个喜欢广纳贤才的人,他的手下可谓是藏龙卧虎。
所以在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之后,刘备便想要请诸葛亮来帮自己治理天下,想让他为自己统一天下的梦想助上一臂之力。
就这样,“三顾茅庐”的故事出现了,诸葛亮也成功加入到了刘备的麾下,做了蜀国的丞相。
别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可真不是吹的,在跟随了刘备之后,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替刘备解决掉了棘手的问题。
这些年来,诸葛亮为蜀汉做出的贡献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他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还和刘备一起建立了蜀汉。
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简直就是天作之合,而刘备这一生最相信的,估计也就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了吧。
在刘备去世前夕,他甚至直接提出了要把蜀国的大权交到诸葛亮的手上。
但再怎么说,蜀国是刘备全部的心血,自然是交给自己的血脉比较好,诸葛亮便向他承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的。
在这之后,诸葛亮确实做到了,也收获了蜀国人民的信任,更是成了蜀国上下最有权威的人物。
所以在诸葛亮病逝之后,蜀国相当于是失去了“镇国之宝”。
一时间,蜀国上下,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全都在为他哭丧,痛心于他的离世。
可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显得格格不入,他仰天大笑,甚至还说着对诸葛丞相大不敬的话。
殊不知,他自己的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笑丞相之死的人究竟是谁?在举国悲痛,都在为诸葛亮哀悼的时候,他却在一旁又是大笑、又是说诸葛亮死得好,全然不顾别人的眼光。
这个人就是李邈,也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官员。
原本李邈其实是刘璋的人,但在益州被刘备占领了之后,李邈就易了主,跟在了刘备身边,也因此当上了益州的从事,也算是升了官。
其实一开始李邈是看不起刘备的,李邈这个人心直口快,虽然不是个什么好人,但也算正义,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阴险的小人。
而刘备为了占取益州而杀刘璋的时候,就是背刺的刘璋,因为那个时候,刘璋对刘备没有任何的防备心,所以刘备简直就是一杀一个准。
就是这件事,让李邈对刘备的印象非常不好,甚至还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始数落起了刘备。
刘备看着这些自己的罪状,他非但没有生气,竟然还重用了李邈。
刘备的这一做法也让李邈对他刮目相看,他没想到刘备会不计前嫌去重用他,如此大度、如此心胸宽广,李邈便慢慢开始效力于刘备了。
在这之后,李邈也是全心全意地在刘备身边做事,甚至成为了刘备身边比较忠诚的一位。
但其实,刘备当时重用李邈并不只是看上了他的正义和率真,其中还有着他的私心。
因为在刘备刚刚占领益州的时候,很多益州的官员都是不愿意的,他们都像李邈一样,对刘备怀有很大的敌意。
而刘备选择重用李邈,就是为了作秀给别人看,从而让更多的人都归顺自己。
还得是刘备啊,这波操作直接一举两得,不仅得到了李邈这样的得力助手,还收获了不少人心。
就这样,李邈和诸葛亮就站在了统一战线,一起为刘备做事。
然而,他们两个在这样的关系下,本应该是好同事的,怎么说关系也应该不错的,但为什么李邈会那么希望诸葛亮死呢?
李邈的居心何在?在刘备去世之后,他便把蜀国交到了诸葛亮手上。
所以在刘禅继位之后,几乎不需要出什么力,有诸葛丞相这样有能力的人在身边,还需要担心什么?
这个时候,诸葛亮拾起了先帝刘备的遗志,开始了兴复汉室的工作。
而想要兴复汉室,就必须进行北伐,和曹魏作对。
就这样,诸葛亮连续进行了6次的北伐,就是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的愿望。
可就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身心俱疲的诸葛亮再也承受不住倒下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的离世,无疑是蜀汉的一个巨大损失。
可李邈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诸葛亮早就该死了,他死了之后,蜀汉就有救了,一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仰天大笑。
正是他这样反常、和对诸葛诸侯大不敬的行为,让刘禅一气之下将他给处死了。
其实李邈的想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在李邈看了,出征北伐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老百姓,因为蜀汉本就在曹魏面前处于劣势,就是一场很难胜利的仗。
所以打下来,蜀汉必定会元气大伤,而最受影响的,其实还是老百姓们。
也就是说,李邈的心里想的都是百姓,所以他才会视诸葛亮为敌人,但他的做法的确是有些过了,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行啊,反正诸葛亮都已经死了。
可他却非要在众人面前大笑,还说诸葛亮的不好,这不妥妥的在皇上头顶蹦迪吗?这他不死谁死啊。
其实说到底,诸葛亮和李邈都没有错,他们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
诸葛亮考虑的是大局,而忽略了细节,李邈则是更重视民生和百姓。
所以在他们两个中间,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