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天津内燃机厂一名普通翻砂工的孙健,却在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名任命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彼时的他年龄也不过39岁,政治生涯就走向了巅峰。
然而到了1978年,他却又从这个位置上离开,历经三年后,他又重新成为了一名工人。
而这件事也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彼时的政治环境。
据《孙健:从翻砂工到副总理》一文记载,就连孙健本人对于自己一跃成为副总理这件事都感到有些不可置信。他对自己在成为副总理时所办理的手续这件事回忆道:“我只知道当时经办的手续大概是这样的:先是政治局报毛主席批准,再交十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名,后当选为副总理。”
虽然这件事的发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促成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名从前平平无奇的工人成为一名副总理还是格外传奇的。
孙健是1936年生人,彼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安宁,他又出生在一户贫困家庭中,为了补贴家用,他年纪轻轻就来到了天津内燃机厂做工。起初的孙健只是一名学徒,在工厂中勤勤恳恳地学翻砂。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健的工作也更加娴熟,经验更为丰富,于是也从一名普通工人一步步成为了车间主任、团委副书记、保卫科科长,最后成为了党委书记。
孙健从基层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当时天津市分管工业的副书记,但是这距离副总理的距离仍旧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在1978年,他的政治生涯迎来了一座高峰,而他也确实成功登顶。
成为副总理的他,管理着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工业与交通两大重要板块。周总理嘱托他:“孙健最年轻,多到下面跑跑,花3年时间掌握情况,便于今后工作。”
孙健谨记周总理的教诲,在全国各地奔走,虽然他已经是副总理,但也一直谨慎谦和,并没有什么官架子,从来不追求享乐,也不让警车开道。即便自己的身份十分为人瞩目,但是仍旧低调行事。
住进中南海时的孙健,也依旧没有忘记自己从前在工厂生活的日子,为人做事十分谨慎,彼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看电影可谓是为数不多的娱乐。而孙健虽然是副总理,但对于如何调出电影看却并不太清楚。
除此之外,据文献记载,孙健在中南海生活时,他会在自己的院子里培植一些诸如白菜、茄子之类的作物,不仅自己种,也教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种。由此可见,孙健一直没有忘记从前那个生长于田园的自己。
孙健一路从基层工厂走来,他从一个懵懂的学徒成长为一个可靠的领导,当他又攀登向一座新的高峰,他也再次成为了勤学好问的学徒,无时无刻不想着身为一个领导人要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这样的生活却令他心力交瘁,在《孙健:从翻砂工到副总理》一文中记载,在他从总理位置跌下,他的朋友曾问道:“你当年到底是怎么被相中并当上副总理的?”
在这个时候孙健的回答时:“这对我来说也是个谜。”
由此可见,起初的孙健并没有打算在政治道路上大跨步前进,更想不到自己真的会成为副总理。
没有稳定的心理预期,让他成为副总理后变得更加敏感焦虑,为了完成副总理的任务,他开始失眠。
可是作为副总理,作为政坛上的中心人物之一,他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他只好秉承自己做工时的坚韧咬牙坚持,可仍旧有许多令他感到分身乏术的工作。
直到1978年,由于种种原因,孙健从副总理的职位上撤了下来。
在他自己接到这个电话后,比起失落,他更多的却是平静。
副总理的头衔的确令人羡慕,但副总理的责任也不是谁都能担负得起的。
在风云莫测的政坛上,他先是扶摇直上;可有又一落千丈,在经历如此大的一番其落后,孙健的年纪也才不过是42岁。
重新成为工人的他在自己的申请下,返回了天津,返回了那个自己从前做工的小城。
在做副总理的这三年中,孙健的身份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的亲眷子女却并未因此而享受优渥待遇,他自己也一直勤恳低调。
或许这三年于他而言就像一场再真实不过的幻梦,可当他醒来,却也依旧没有改变自身朴素的生活习惯。回到天津的工厂,他的生活也一如往常,从未在想那三年中的是是非非。
回到了工厂,孙健才感到心中的一块巨石落地,他终于不必再失眠焦虑,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所向往的。
在几年的工作后,孙健又有了成为中层干部的机会,上级领导还交给了他一份艰巨且紧张的基建任务,比起做副总理时的谨小慎微,从事自己熟悉的领域,孙健总算可以大展拳脚。
果然,再调整好心态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得游刃有余,即便披星戴月,也依旧没有丝毫怨言。
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份工作完成得干净漂亮,孙健也因此在表彰大会上获得了嘉奖。
坐在台下,等待颁奖,这种感觉,在他担任副总理期间是从未有过的。如今重回自己从前的位置,他心中自然不免百感交集。在工人们的掌声中,他重新拾回了自己真正的光荣。
1997年11月,孙健于天津病逝,结束了自己平凡又传奇的一生,在他过世后,也有许多从前共事的工作人员前来吊唁。
无论是政治上的沉浮不断,还是生活中的归于平静,孙健既是一个无以复加的独立个体,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用自己的生命,在岁月的史书上留下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