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GWh订单!不接受库存电池!

彬彬评商业 2024-12-02 15:59:36
2024年储能市场爆发,国内大储招投标市场活跃度高,5GWh甚至10GWh级别超大规模集采招标项目相继出现,央企、头部民营储能企业扮演“主角”。 11月,中国华能、中国电建、中广核均发布2025年储能系统采购公告。其中,中国电建采购总量预计约为16GWh,创下年内央企采购规模之最,实际采购量甚至还有可能超过预估规模;华能集团采购总量预计4GWh;中广核采购总量约为10.5GWh。三大企业的储能系统合计采购需求量高达30.5GWh。 一方面,三大巨头的储能招标需求侧面反映出2025年储能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从招标要求来看,央企对储能电芯采购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招标门槛较往年也在不断抬高,对资质要求较高。 储能招标门槛“水涨船高”从中国华能、中国电建、中广核几家央企的招标公告中,可以看出投标规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更强调电池品质。中广核明确表示,不接受梯次利用电池,不接受库存电池(生产日期大于90天),本项目委托第三方全程见证生产、组装及发运;只接受一簇一串或一簇两串电池的方案。 中国电建明确要求,投标人满足储能系统整体效率≥85%;储能系统(包含电池)整体质保5年;电池生产日期不得早于项目实际供货日期超过3个月(投标人需提供相关承诺)。 此举便封堵了库存电池流通市场的可能性,也对一众电池厂提出了考验。 在产品安全性能上,中广核提出,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储能系统故障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电池集装箱需采用外维护的方案。 此外,储能集装箱内电池区域与其他功能区域的火灾报警及其联动控制系统分开布置,火灾报警系统应布置在其他设备仓,其它设备仓和电池仓之间须有防火隔离,耐火极限不低于1h。 中国电建则要求,投标人需承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电池系统产品无火灾事故发生,同时需详细阐述完善的安全设计技术等。 二是,提高投标人业绩门槛。中国电建要求,投标人近三年内(2021年1月至今)具备储能系统合同业绩不少于1000MWh,同时至少具有1项国内单体项目容量不低于100MWh的储能电站项目储能系统业绩。 中国华能提出,要求投标人须同时满足具有累计不低于1.5GWh(磷酸铁锂电池)国内储能业绩;至少具有1项国内单体项目容量不低于100MWh的储能电站项目储能系统集成业绩等要求;投标采用电芯业绩满足2021年1月1日至今(以合同签订时间为准),储能电芯国内供货总容量不低于2GWh,且至少具有1项国内单体不小于200MWh的电站供货业绩等要求。 中广核要求,投标人近连续3年(2021年6月至今)中应具有不低于单个50MWh的合同业绩。其中,至少具有1项不低于20MWh的投标方案合同业绩;电池单体至少具有500MWh的合同业绩;储能变流器至少具有20MW的合同业绩。 此外,中国电建还明确,标人需确保20年运行期检修及维护工作,不接受代理人和联合体等,杜绝了层层外包的状况。 以上要求不仅有助于确保招标产品的质量,更有助于将那些缺乏核心技术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中小储能电池企业挡在门外。 实际上,今年,“五大六小”招标业主们正在积极行动,着手修改招投标规则。包括中国电气装备集团14.54GWh电芯、国能信控4.35GWh储能电芯、中国华电集团5.1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等项目均抬高了投标人的资质和门槛,对自研技术、业绩要求更为重视。 据悉,已有部分企业着手降低价格评标权重,引导“最低价中标”变为“中间价中标”,提高技术评判权重,促使企业在价格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淘汰出清开启“加速度”招标要求将有助于确保招标产品的质量,防止企业“打价格战”,有效促进储能招投标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另一面,对储能行业而言,随着招标端门槛抬升成为业主共识,行业的内卷与洗牌也将提速。 2024年以来,随着原材料大幅降价、产能过剩日渐严重,低价竞争席卷整个储能行业。储能电池、储能系统报价屡创历史新低。 11月中下旬,280Ah的电芯价格最低报价为0.272元/Wh,已经触及甚至超过部分企业或新开产线的成本线,行业内卷程度加剧。系统均价也降至0.5元/Wh,价格直接腰斩。项目低价中标频频上演,致使全行业流血亏损。 事实上,由于电池行业的重资产属性,很多电池企业宁可亏本销售,也不希望暂停产线。同时,部分库存超过6个月的过期电芯,以及漏夜电池等劣质电芯也以低价在市场流通。 低劣电芯的流通增加了储能系统爆发事故的概率。据统计,今年国内储能安全事故主要由热失控导致储能电站起火。 因此,可以看到,自去年年底至今年,几乎所有储能行业高管都在强调“储能安全”“长期主义”。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呼吁,储能行业不能“乱”,行业要有共识,以低质、减配实现的“低价”,不具备经济效益,更没有可持续性。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指出,亏本销售的大产业不可持续;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表示,卷价格不如卷安全、卷质量、卷技术、卷价值。 也有不少国内企业为了躲避国内的内卷,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不过,有储能企业指出,海外市场项目交付风险较大,实行20年产品全生命周期终生追责制,追溯风险成本极高,一旦出现问题被罚款,很容易变成赔本买卖。缺乏经验的中小企业会为此付出高额代价。 目前 ,国内注册储能企业超过10万家,在招投标市场活跃的储能企业超过200家,低价竞争将加速行业落后产能、落后企业淘汰出清。而央企/国企不断提高招标要求,有望发挥“蝴蝶效应”,给行业树立逐步新的门槛,跟不上的企业将很快出局。 2025年,储能企业的竞争将走向多维度,头部企业“卷价值”将带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竞争。
0 阅读:139

彬彬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