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以来,高中周末双休之风愈演愈烈,迅速在全国各省份的高中学校中落实,哪怕被称为“卷王之王”的衡水地区的高中学校,也落实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虽然具体的落实方案存在争议。
实行周末双休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可以同时为师生“减负”,并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刷题”式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然而无节制压榨学生时间的教学模式毕竟已经实行了这么多年,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习以为常,突然间要实行周末双休制度,大家难免会不习惯,难免会面临一些问题。

日前,一位衡阳某高中的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学校实行周末双休后,自己却有家不能回,引发广泛共鸣。
该高中生表示,他(她)是一个衡水的高中生,在国家和教育部门要求实行周末双休的“春风”下,自己所在的学校终于也实行一周一放假了,学生可以自愿回家,也可以自愿留校,自己选择了回家。
然而,很遗憾的是,当父母得知自己选择了周末回家后,他们却极力反对。经过自己声嘶力竭的抗议,父母后来妥协了,允许他(她)周末回家,但不去接他(她),想回就自己坐公交车。
于是在周五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她)踏上了独自回家的路途。但是自己心中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觉得害怕、愧疚、忐忑,总是觉得自己哪里错了。


该帖子发布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点赞量迅速达到2.5万,大家纷纷转发、收藏、评论。
有家长称,自己女儿也是选择了周末回家,她表示反对,在接她的路上母女吵了一架,都哭了。她之所以反对孩子周末回家,是因为想让女儿抓住读书的机会,靠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精彩的人生,不要像她一样留在农村,为了生活和生几块钱发愁。
有家长说自己家和学校路途遥远,往返颠簸又风险不说,光路费就要好几百,实在耗不起,但是既然孩子选择了回家双休,自己也只好默默接受,毕竟孩子是去上学,而不是送命。
有网友表示,该高中生帖子的重点不是他(她)周末回家没有家长接送,而是他(她)居然对周末休息有强烈的愧疚感和羞耻感,这样的社会太变态了。
……




应该说,该高中生所遇到的问题,是高中实行周末双休后,面临阵痛的典型“症状”,主要有三大“表证”:一是家长担心孩子周末回家双休会影响学习,反对孩子回家;二是选择回家双休后,学生精神煎熬,带有强烈的愧疚感和羞耻感;三是回家路途遥远,路费不菲,会增加家庭负担。
这种情况在县中以及衡水地区高中学校的学生中尤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学校读书的学生通常家庭条件比较一般,家长比较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又没有条件补课,所以希望孩子在学校竭尽全力学习,通过教育来“卷”出相对优势。同时,高昂的路费也让家长们倍感“肉疼”。
在家长和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也就对行使正当的休息权具有愧疚感和羞耻感。

说到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惯性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竞争太残酷了。
现在社会竞争异常内卷,普通家庭孩子的机会越来越少,教育就成为他们为数不多的改变命运的途径,但是缺乏教育资源的供给,只好寄希望于学校,通过拼时间的投入,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来获得出头的机会。
要想改变教育“内卷”,实现教育“减负”的目标,光靠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恐怕不行,恐怕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才行。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