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晚年生活:自己租地盖房,三餐馒头配青菜,死前留7句遗言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15 22:14:17
前言

阎锡山,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风云人物,掌控山西几十年,权力和财富曾让他高高在上。

但到了晚年,他选择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租地盖房,三餐只有馒头和青菜,几乎过得像个普通人。

为何他会选择如此简朴的生活?更令人好奇的是,临终前他留下了七句遗言,这些话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

一、阎锡山的早年风云路

军阀混战中的山西霸主在民国那个军阀林立、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阎锡山在山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崛起之路。

当时,各方势力你争我夺,段祺瑞、张作霖等野心勃勃之人相继执政北洋政府,而阎锡山却凭借自己的手段,在山西扎稳了脚跟,稳坐 “山西王” 的宝座长大 38 年之久。

阎锡山深谙韬光养晦之道,表面上看似低调,对很多纷争置身事外,可暗地里一直在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

他先是积极经营省内的各项事务,在省内实行改善民生的政策,比如大力兴修水利,让农田灌溉有了保障;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木材资源;还重视畜牧养殖,多方位促进农业发展。

在他的治理下,二十年间 1100 万山西人基本没有饥寒之迫,生活相对安稳。

在教育事业方面,阎锡山更是投入颇多,当时山西的教育水平领先于其他各省,这其中阎锡山功不可没。

从 1924 年起,山西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都能维持在 80% 多,并且他还自费在家乡河边村设立中小学,头四年都不收学费,为家乡培养人才可谓尽心尽力。

经济上,阎锡山也颇有建树,他创办煤矿等实业,让山西的经济与其他省份相比,呈现出繁荣稳定的态势。

而且为了实现山西自治,他还将省内的铁路修成窄轨,使其不与全国铁路接轨,以此来保障山西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避免外部势力轻易通过铁路进入山西。

军事上,阎锡山坐拥 30 万晋绥军,凭借这支颇具规模的军事力量,其他军阀也不敢轻易对山西打主意。

他先是从 1917 年被委任为山西省长兼督军起,就开始了山西自治,在政治、经济方面保持独立,开办兵工厂,扩编军队,还修建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事,并且不准外省军队入晋。

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阎锡山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袁世凯权势显赫之时,阎锡山身为同盟会成员,却又巧妙地与袁世凯一方交好,通过送钱纳贡等方式,赢得袁世凯的信任,被提拔为山西督军,为自己在山西的发展打下基础。

袁世凯去世后,天下仍在北洋军阀掌控之中,阎锡山又依附于担任总理的段祺瑞,在重大问题上永远站在段祺瑞身后表忠心。

而到了北洋军阀快要倒台的时候,阎锡山又极为敏锐地第一个跳出来支持南方的革命军,此举也助力蒋介石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即便是在中原大战中,阎锡山最后虽输给了蒋介石,但他那些忠心耿耿的将领帮他守住了根基,蒋介石分化晋军的计划未能得逞,阎锡山很快就重新上台,继续掌握晋军大权。

阎锡山在用人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深谙帝王之术,不过这也成为了他人诟病他的一点。

他任人唯亲,只要是沾亲带故的,大都会被委以重任,像时任山西银行经理的徐一清就是阎妻的叔叔。

除了亲戚之外,同乡也是他用人的重要考量,阎锡山是五台县人,山西的军政官员便多用五台县人,当时甚至流传着 “会说五台话,能把洋刀挎” 这样的话。

为了更好地统治手下官员,阎锡山还常常挑拨下属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内斗,相互牵制,以此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同时又恩威并施,让属下对他既敬重又畏惧,在他这般治理下,山西的官员们无不服服帖帖。

阎锡山自己也曾说过:任人不可专,防人不可不密,要在密防之下专任,以君子待人,以小人防人,才是为政之道。

总之,阎锡山凭借着自己的这些手段和策略,在军阀混战的风云中,将山西管理得井井有条,

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成为了当时山西名副其实的一方土皇帝。

二、晚年生活的大转变

1949 年,国民党大势已去,阎锡山与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

初到台湾时,阎锡山还顶着行政院长的头衔,可仅仅过了三个月,这个官职就被陈诚夺去了。

这时的阎锡山才彻底明白,在台湾他已不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一方霸主,而是成了蒋介石手中可以随意处置的棋子,兵权也被蒋介石夺走。

曾经在大陆手握重兵、呼风唤雨的阎锡山,面对如此落差,心中满是无奈与落寞,只能告别曾经的军政生涯,远离权力中心。

之后,阎锡山选择隐居台北阳明山,他对外宣称是厌倦了纷繁复杂的生活,想要寻得一片清静之地。

或许,这也是他在失去权势后,一种自我调适的方式,从此远离那些明争暗斗,在阳明山的一隅,开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地盖房阎锡山初到阳明山时,面临的居住条件十分艰苦。

那里一片荒芜,既没有现成的房屋可供居住,也没有自来水、电灯这些基本的生活设施,甚至连交通都极为不便,想去最近的公路都得步行半个小时左右。

但阎锡山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带着身边的侍卫和家人,放下曾经的身段,亲自动手开始修建房屋。

最开始搭建的是茅草屋,以竹片和泥巴糊墙,茅草为顶,可这样简易的屋子哪经得起风雨,一场台风过后,屋顶就被刮没了,晚上睡觉都只能撑着伞来挡雨,狼狈不堪。

不过,阎锡山没有放弃,后来又利用石头和水泥修建了相对坚固的砖石房屋,这才好歹有了个能遮风避雨的住处。

住的问题解决了,水和电又成了大难题。

没水,就只能依靠山里的泉水,通过竹管接引过来作为生活用水;没电,和外界的联系极为不便,好在蒋介石来看望他后,给他装了一部军用电话,解决了部分沟通难题。

而照明方面,起初大多时候还得依靠蜡烛,后来陈纳德送了一台发电机,可阎锡山为了节省用油,仍是能省则省,直到三年后用电情况才有所改善。

为了维持一大家子和身边几十名部下的生活,阎锡山想尽了办法。

他租了一大片地,将其改造成农场,带着众人一起种地、养鸡、种橘子,试图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来解决生活所需。

他还曾打算开个印刷厂挣钱,可毕竟没什么经商经验,最终赔得一塌糊涂。

日子实在艰难,那些跟着他的老部下,看着生活如此困苦,便一个接一个地悄悄离开了,原本四十多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不到十个人。

但阎锡山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坚持着,过着这种虽艰难却也平静的生活,

三、简单质朴的日常饮食

也许早已看淡了一切,阎锡山对生活要求也很低,三餐馒头配青菜的年的饮食也十分简单质朴,依旧保持着山西的饮食习惯。

馒头、面条等面食是他餐桌上的主食,而配菜往往就是炒青菜,有时会搭配豆腐、鸡蛋等,几个馒头配上一盘青菜,便是他日常的一餐。

即便他去台湾时带了足够的黄金,本可以过比较奢华的生活,但他并未挥霍无度,仍旧选择了这种节俭的饮食方式。

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吃不得太过油腻的东西,清淡的餐食更符合他的身体需求;又或许是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早已看淡了一切,

对生活的要求变得很低,不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专注于眼前简单的一日三餐,于平凡中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

四、临终前留下的七句遗言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北病死,终年78岁。早在去世前很久,阎锡山就已经留下遗言,共有七句话:

一丧事宜俭不宜奢;

二来宾送来的挽联可收,但不得收挽幛;

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四死后早日出殡不作久停;

五不要过于悲痛放声大哭;

六墓碑上刻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

七7 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录》一遍”

阎锡山去世后,就葬在距离故居不远处的山坡上。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去世后他的侍卫都下山自谋生路,唯独张日明自愿留下守墓。

如今张日明老人已经是近90岁的老人了,他说只要身体状态可以,每周都会来墓地前看看,就是自己去世了,也会让孩子继续来守墓。

结语

从叱咤风云到归隐山林,阎锡山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大戏。这个在乱世中做出自己选择的军阀,最终在台湾的深山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不管是站在权力巅峰,还是归于平淡,都是人生的一种风景。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