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温州“自筹自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跑出了比肩深圳的速度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3-21 20:15:17

我是1995年回到温州工作的,第一份工作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那时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不久,刚刚从只有1.88平方公里的温州龙湾出口工业区拓展到5.11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开发区。

90年代的温州人,“胆大包天”。不仅商人敢去承包飞机,政府干起事来也敢先斩后奏,拿着中国民航局的3000万元的资金就开工建设总造价1.31亿元的温州机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自筹自建”,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

改革开放初期,以前店后厂的家庭工业为主生产方式催生了温州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州的小老板对建厂房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村、乡镇、县市区,都成立了各种规模的工业区。

1984年,温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当时的国务委员古牧来温州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并题词:“温州对外开放大有前途”。随后,温州就成立了龙湾区筹备小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初步定在龙湾区内。可以说温州龙湾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为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

1985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批搁置后,温州只得先成立了龙湾出口工业区。

龙湾出口工业区成立之后,境外的温州华侨纷纷回乡投资,率先入驻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米丽莎皮件和达德利箱包,威尔鹰电缆。这些企业虽然是中外合资企业,但是企业老总都是地地道道的温州人。

1992年3月16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成为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吉尔达皮鞋、法派西服、庄吉西服等一批企业纷纷入驻。开发区东片1.88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完成出让。

由于当初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自费开放,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因此,开发区管理机构优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自己的办公场所却十分简陋。当我去单位报到的时候,竟然发现单位办公场地竟然在一排简易棚屋中。这排简易的棚屋就搭建在原来的温强公路旁,按现在的标准,在台风登陆的时候,里面的人员是要转移的。

开发区距离市区老南站12公里,虽然每天有班车接送,但是在坑坑洼洼的温强公路上也要行驶近45分钟。现在通勤2—3小时,都不是事。在当初,温州很少有人跨区上班,出了老南站就算出城了,如果没有单位班车,估计没人会去开发区上班。

整个开发区机构总共不到100人,而且大部分是来自郊县的年轻人。那时候每个人都洋溢着干事创业激情,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1995年开工建设开发区大厦完成地下室施工后,以每周两层的速度向上建设,一段时间没见就长高了一大截。要知道当初宣传的深圳速度也才三天一层。

开发区大厦的开工建设也意味着开发区西片的建设拉开了序幕。当初西片许多场地刚刚填上矿渣,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里,不需个把月,场地内就长满了野草。我和同事一起,一脚高一脚低地扛着经纬仪和塔尺,走进长满野草的场地内测量标高,时常惊动蛇蛙、蚊子一片。

开发区西片一改东片道路窄,地块小的小家子气风格。西片的规划中,道路变宽了,地块也变大了。康泉热水器、正泰一家成套设备厂,都入驻了开发区西片。开发区西片的配套也比东片更完善,不少的地块用于建设商品房和商业,我也在开发区西片安了家落了户,一住就住了二十年。

现在可以说,开发区西片所有的道路我几乎都用脚步丈量过,西片所有的建筑物的每一层楼,我都去过。因此,我对开发区有着很深的感情。记得我到温州后,买的第一套西服就是庄吉西服,结婚的时候穿的也是法派西服。那条米丽莎皮带,整整用了10年,才依依不舍地换上新皮带。

2002年,我带着对制服的向往离开了开发区。那时候,开发区北面的温强公路已经改成了6车道的机场大道,南边的疏港公路经过拓宽后改名为温州大道。临行前,与同事们告别时,站在办公室,看向窗外时,发现我来时荒凉的西片,已经开发连成片,恍惚间又想起1995年那天,刚来报道时,我踩着泥泞的便道,走到那排棚屋报道,满脸的诧异。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