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年筹备建设与运营前期准备,西安云巴终于迎来开通的高光时刻。
8月9日下午,西安高新区发布消息,正式官宣云巴开通时间。这条备受市民群众关注与等待的云巴线路,将于8月12日(下周一)上午6时起正式开通运营。
18座车站,接驳三条地铁线
西安云巴北起鱼化寨站,南至恒业大道站,线路全长约17.2公里,共设车站18座、1座车辆基地,平均站间距约1公里,全程采用高架铺设。
站点自北向南依次为鱼化寨站、西晁站、天谷四路站、省图高新馆站、软件新城站、锦业路西站、丈八七路站、东滩站、丈八五路站、丈八四路站、付村站、紫薇田园都市站、时代广场站、发展大道站、西太路站、毕原二路站、祝村站、恒业大道站。
高新云巴线路及设站示意 制图©悦西安
开通后,高新云巴可接驳多条地铁线路,分别是——鱼化寨站,与地铁3号线接驳;丈八四路站,与地铁6号线接驳;祝村站,与在建地铁15号线接驳。
换乘距离方面,鱼化寨站距离地铁鱼化寨F口步行50米,丈八四路站与祝村站分别仅为200米和260米,可谓“零距离”换乘。
从区位来看,云巴线路连接了西安高新区“丝路软件城”和“丝路科学城”两大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还串联起丈八西社区、紫薇田园都市等大型居住区,衔接软件新城、出口加工区、比亚迪、华为西研所、城市客厅等多个产业板块,服务60万居民日常出行。
据了解,西安高新云巴是全国第七条云巴线路,也是目前比亚迪云巴线路中里程最长、站点最多的项目。
它的开通,填补了西安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空白,与地铁接驳,为大运量地铁轨道站点集散客流,实现乘客便捷换乘与高低运量轨道交通的有机互补。
运用多项“硬核技术”
云巴是比亚迪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导向,历时7年,投资百亿元打造的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低运量轨道交通产品。
作为创新前沿黑科技、绿色出行新交通,高新云巴运用了多项“硬核技术”,具备高颜值、高安全、高智能、高适应、低成本、低噪音的“四高两低”优势。
高智能:云巴采用高度集成的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实现GOA4级全自动运行,拥有高效的永磁同步电机、领先的转向架系统、安全可靠的刀片电池、舒适的空气弹簧系统、安静的胶轮系统,智能可靠的道岔系统。
高安全:云巴车身和轨道梁采用嵌入式一体化设计,抗台风防倾覆。车身内饰采用国家A级防火材料,车辆两侧设置快速逃生通道,紧急情况可迅速转移至附近站点。云巴车辆和控制系统设计拥有四重安全保障,可实现SIL4级最高安全完整性等级。
高适应:独特转向架设计,最小转弯半径仅为15米,最大坡度可达12%,可深入社区和楼宇;适应各种复杂地形;抗高温、耐严寒,适应各种气候。
高颜值:由多名国际知名设计大师组成的顶级团队联袂设计,造型美观、时尚、极具现代科技感。
低成本:建设成本是地铁的1/10,运营成本仅为地铁的1/15,云巴采用电池驱动,搭载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能耗更低,安全性更高。
低噪音:云巴采用安静的胶轮主动降噪系统设计,运行非常安静,噪音低,和周边环境融合发展,能做到“静谧行驶”,穿梭楼宇,到乘客身边。
云巴拥有“高颜值”,内部装饰简约大气、极具现代科技感,运行过程无人化、自主化,列车清晨自动出库、自动上线、自动运行,夜间自动回库、自动充电、自动休眠。
票价与西安地铁保持一致
运营初期,云巴车辆采用3编组,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时,可承载约210人。高峰时段发车间隔3.5分钟,上线列车22列,未来,行车间隔有望进一步缩短至2分钟,预留4节编组条件,承载人数能够达到280人/列。
票价方面,西安云巴与西安地铁保持了一致,初期运营按西安市现行轨道交通里程计程计价票制执行。
起步价为2元6公里(含6公里),每增加1元,可乘坐4、4、6公里。即:0-6公里(含)2元;6-10公里(含)3元;10-14公里(含)4元;14-20公里(含)5元,全程最高票价为5元。
出于便利市民乘坐等目的,西安云巴可通过手机扫码,公交卡刷卡,站内自动售票机购票等方式乘车,方便快捷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西安高新云巴 ©悦西安
优惠方面,持普通长安通卡乘坐云巴享受9折优惠,西安市中小学校学生持长安通学生卡乘坐云巴享受5折优惠。
另外,符合相关政策的军人、老年人、残疾人、消防救援人员及其他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人群等,持有效证件可免费乘坐。
运行时刻方面,云巴每日运营自6:00起开始服务,末班车均于晚间23:00发出。其中,早7:00-9:00为早高峰时段,17:00-19:00为晚高峰时段。
平峰时段行车间隔为7分46秒,早、晚高峰行车间隔均为3分53秒;节假日期间,早9:00-20:00为高峰时段,行车间隔为5分41秒。云巴单程运行耗时约40分钟。
西安云巴将于8月12日(下周一)6时起正式开通运营。届时,这条串联起丝路科学城与丝路软件城的线路,将正式加入西安轨道交通的大家庭。
云巴的亮相不仅提升高新区域形象和生活品质,也将便利市民交通出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助力“双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