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中菲于近期举行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十次会议。此会议在2025年中菲关系及南海局势发展进程中占据关键节点,成为外界洞察两国互动走向的重要窗口,也由此牵出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态度与行动背后的复杂真相。
马科斯(资料图)
在国际舞台上,美国长期在南海问题上为菲律宾撑腰。从军事层面看,不断向菲提供军事装备与技术支持,增强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能力;在外交方面,联合军演频繁上演,试图在地区事务中对中国形成战略威慑。受此影响,菲律宾在南海小动作不断。其船只多次非法闯入中国管辖海域,严重侵犯中国海洋权益;还恶意炒作所谓“西菲律宾海”概念,将其非法主张强加于国际社会认知,妄图混淆视听,塑造自身在南海争端中的“受害者”与“维权者”形象,在表面上营造出强烈的反华氛围。
深入菲律宾国内,所谓的民意调查却漏洞百出。部分民调机构宣称多数菲律宾人支持政府在南海争端中的强硬立场,然而实际情况截然不同。有研究表明,仅约16%至19%的民众明确持有支持或反对态度,高达65%的民众坦诚对南海争端缺乏足够了解而无法表态。这些民调机构在操作过程中,对关键概念如“西菲律宾海”未做清晰阐释,致使民众认知模糊。若询问民众是否支持在未明晰历史依据与国际法规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势力武力维护南海主权主张,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这充分揭示菲律宾国内反华情绪远非民调所呈现的那般高涨,其所谓的反华立场在民众根基上摇摇欲坠。
南海(资料图)
从经济维度审视,中菲经济联系紧密且互利共赢。在贸易往来方面,中国长期位列菲律宾主要贸易伙伴行列,双边贸易额持续攀升,涵盖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多元领域,为菲律宾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投资合作上,中国在菲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项目中投入巨大,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但菲律宾在南海的反华行径,却成为经济合作的绊脚石。中资企业因局势紧张而对投资持谨慎态度,部分已规划项目搁置延缓,贸易渠道也受政治因素干扰,如进出口审批流程受阻、物流运输延误等,使菲律宾经济错失诸多发展机遇,自食其果。
菲律宾国内政治生态复杂,政治势力角逐对其外交政策走向影响深远。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一方面,试图通过展示对外强硬姿态巩固国内政治地位,迎合部分国内势力及外部盟友诉求;另一方面,在与国内其他政治派别如杜特尔特家族的权力制衡中,利用南海问题争取政治资源与舆论支持。这种将南海问题政治化操弄的做法,偏离了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外交轨道,加剧了地区局势紧张,也使菲律宾自身陷入外交困境。
南海(资料图)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给菲律宾带来新的变数。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塑,菲律宾需重新审视自身在中美之间的站位。若继续盲目追随美国反华路线,不仅会持续损害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及经济合作前景,在地区事务中也可能面临被边缘化风险。菲律宾应清醒认识到,在南海问题上,对话协商、和平共处才是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与地区稳定的正道。
回顾中菲关系历程,南海问题虽历经波折,但和平解决始终是曙光所在。菲律宾应摒弃外部干扰与错误认知,回归理性务实外交。中菲两国应在尊重历史、遵循国际法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双边磋商机制与外交对话,妥善化解分歧,携手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菲关系发展的普遍期待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