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万里的两个岛国,一百多年后又“结盟”了。英国和日本两国领导人,近期签署了一项名为《互惠准入协定》的防务合作协议,允许两国开展更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可以在对方国土上,部署军事力量。

英日签署《互惠准入协定》
日本和英国近代以来就联系紧密,同样为君主立宪制,同样是岛国,同样注重海军。在美国还不是世界霸主的年代,日本的明治政府就从英国大购战舰用于强化军力。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海军主力舰吉野号等舰艇,就是由英国建造,这点中国人显然不会忘记。

旧日本海军吉野号巡洋舰
不过如果我们看得再深一点,这次虽然是英日之间签署协议,但其实都是在美国作为西方盟主的背景下进行的。英国与日本签署协议,实质上是北约“印太化”的最新发展,也是美国挑动北约应对“中国挑战”的重要举措。

英日之间的新协议,实质上是北约“印太化”的最新发展
北约去年的新“战略概念”文件,首次将中国界定为这个组织的“系统性挑战”,并提出“印太地区”的安全关乎北约利益。而北约成员国具体的动作,其实比这个宣示开始得还早:先有英国海军航母在2021年首次开往日本访问;后有去年夏天,北约成员国德国和法国的军机,不远万里飞到亚太地区,这一系列,都是北约扩展影响力的尝试。
不过,这个协议虽然是双向驻军,但重点显然还是英国的军事资产来到日本,卷入东亚事务,而不是日本的武装力量去英国展示存在。说白了,还是为外部势力介入东亚,开了一扇门。日本身为美国盟友,但不是北约成员国,那么如果与北约国家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就能起到一个互联互通的作用,未来的联动也可以更加顺畅。

英国海军女王级航母曾经到访日本
英国与日本签署对等驻军协议后,今后英国的驱逐舰、航母乃至核潜艇就可能会更多地在日本停靠、访问。这既可以加强英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也可以配合北约的“印太转向”。此外,和英国相同的《互惠准入协定》,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前已经签署,英日澳都是美国盟友核心圈里的成员,但未来日本不排除还会和更多的国家签署这种协议。
所以,未来的东亚地区在这种意义上会更加“热闹”,中国需要面对的,很可能不再只是传统的美日韩军事力量,北约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可能会更多出现。日本自卫队基地,可能会成为新时代“联军”共享的军事设施。

45型驱逐舰是英国主力
虽然协议允许了英日互相派出军队,但要判断对地区的威胁有多大,重点还是看来的一方本身实力如何。
就拿英国皇家海军来说,如今已经不算是世界一流,有不少自身的问题。第一就是其主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和45型驱逐舰,故障率很高,多次半路抛锚。第二就是,英国军队最主要防备的对象还是俄罗斯,不像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任务区就在东亚,因此英国军队不太可能常年派驻日本。第三就是,哪怕决定派来东亚,其路上耗费的时间不短,完全可能在冲突平息后才能到。

英国的军情部门相对其军队而言,更有用处
当然,英国军队也有其优势,其军事情报和特种作战人员的能力,还是相对在线的,常驻日本的话,能起到联络和协助的作用,在情报收集分析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力量。就像俄乌冲突中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除了军火援助外很大部分就是情报的输送,光这些就这让俄罗斯军队打得很辛苦。
此外英国的核潜艇部队仍然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力量,若它们来到日本并在周边活动,一来会为这片海域增加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来也可以给日本可能萌发的核潜艇野心提供学习参照的对象。

英国核潜艇也可能在东亚活动
之前英日两国已经缔结过可交换机密信息的《情报保护协定》和《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到了这次的《互惠准入协定》其实两国的安全合作框架已经搭建基本完成,至此,需要有什么合作就可以直接开始实行了
英日之间的《互惠准入协定》等三个协定,实际的军事价值有限,更多是表明一种姿态和提升“存在感”的政治秀。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对手可能会更多,形势会更复杂,但是作为主场的优势还是不会减少。无非是在评估区域形势时,加入外军因素来考虑。
军事只是大国竞争的一个方面,这些年西方国家的对华关系先后出现变化,对传统经贸领域合作等领域的重视,被价值观因素压倒。在认定了中国是异类之后,西方国家在各国方面的排他式“抱团”也是可以预料的。这些国家正试图通过产业合作,供应链重新整合等手段,恢复自身元气,弱化与中国的联系,并在技术领域锁死中国追赶的可能性。
这种种切割和脱钩的做法,其实才是比签署驻军协议更大的危险,战场上的胜负,很多是由战场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在对军事合作提高警惕的同时,这些或许才是需要我们担心和想办法化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