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归国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的回归给我们的国防工业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彼时的华人科学家中人才辈出,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非钱学森不可?难道没有他,我们的航天工业和导弹真的就发展不起来了吗?
其实看看当年美国的反应就能得出答案,为了阻挠钱老回国,他们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国防部明确表示,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钱学森留下来,那时只有他和另一名王姓科学家,才能真正对美国构成威胁。

一、钱学森
钱老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是个成绩拔尖的优秀学生,后来他成功考取了清华工费留学的资格,后来开始钻研时空气动力学。在求学生涯中钱学森如饥似渴,他深知旧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于是卯足了劲学习相关知识。
毕业后钱学森成了一个非常抢手的青年技术员,很多所大学研究室都争着要他,后来他成为了麻省理工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在大学任教期间,他跟着空军访问团一起到了德国,参观他们的导弹研发成果。
此时的钱学森功成名就,还获得了军方颁发的上校军衔;妻子美丽温柔,是著名的音乐家,一切都非常圆满,他大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心研究。
在美期间,钱学森的主要研究重心都放在了火箭方面,成为这一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要知道,一个华裔科学家能在人才辈出的美国学术界站稳脚跟,并获得同行的认可和尊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但钱学森并没被这些铺天盖地的荣誉冲昏头脑,他一直记得出国的初衷,就是为了学好技术报效国家。新中国建立后,钱学森和一帮留学生一起聚集在公园庆祝,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回国计划提上了日程。
因为对国内情况不熟悉,钱学森没有立刻行动,这时候美国国内却闹起了麦卡锡主义。因为1936年大学期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过一个马列主义的学习小组,这个陈年旧账在大清查时被翻了出来,钱学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他清醒地认识到,身处国外终究还是一个异乡人,他下定决心向学校提交了辞呈。1950年,钱学森和妻子把东西都收拾妥当了,其中有重达800公斤的书和重要笔记。

这批行李按计划是通过客轮“威尔逊总统号”,先运回香港,然后再转运回国内,钱老和夫人则坐飞机直接回国。
他要离开的这件事立刻被美国军方知道了,钱学森如果就在美国,即使不让他研究,最多损失一个人才。但如果放他回国,这样一个世界顶级的火箭专家,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将是不可估量的。
军方立刻采取行动,他们先扣留了这批行李,然后强制把钱学森夫妇扣留在移民局。
一个军官直接露出了真面目,他叫嚣着,以钱学森的能力,一旦回到社会主义的中国,肯定会对美国造成致命威胁,哪怕是把他就地枪毙,也不能让他离开。

很快,钱学森就被强制带到了拘留所,在拘留所里,他受尽了折磨,身心都饱受摧残,但归国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他被当局逮捕这件事在美国引发了轩然大波,同行和友人们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美国政府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一直找各种借口,甚至污蔑钱学森是探子,和共产党暗中有往来。一直到5年后,军方觉得钱学森可能已经屈服,于是“仁慈”地把他放了出来,但依然派出专人对他进行24小时监视。
钱学森苦闷之极,他知道必须想办法尽快离开。为了让当局对他放松看管,他忍痛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做起了人工技术,还出版了几十万字的专业著作,就是向社会释放一个信号,我钱学森不再有威胁了。

在这段异常艰难地时间里,妻子蒋英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回归家庭,时刻提防着联邦调查员无礼的搜查。那时的夫妻俩已经做好打算,只要有机会就立刻回国。为此,他们把重要物品都放进几个箱子里,做好了随时动身的打算。
1955年一个重要机会出现了,在一封家书中,钱学森夹带了一个小纸条,请求对方转交给中国政府,让他们帮自己脱离险境。这封信被成功送到了周恩来手上,他开始酝酿起了钱老的逃跑计划。
当时正好在举行日内瓦会议,美国代表也在场,双方谈到了在美华人的问题。中方代表趁此机会提到了钱学森的事,当时我们手里有十几名美军战俘,于是提出可以以次为条件换回钱学森。

如果说之前的钱学森只是单打独斗,但此刻他有了国家撑腰,这件事就简单了很多。在中方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答应了让他回国的要求。
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刹那,钱学森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的回归给我国的航天工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有领导问他,国内能不能研发导弹。当时国内的相关领域几乎是一片荒地,没有任何基础。
但钱学森自信满满地说,哪个国家不是从零开始的,中国要搞,我一定会竭尽全力!1956年,这一计划正式启动,开始按部就班地执行起来。在新设立的五院中,由他牵头开始了火箭导弹研发。

回顾那段历史,钱学森的出现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火炬,带领着我国航天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天地。很快,他和团队的研究就出了成果,1960年,石破天惊的一声爆炸,宣告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这仿佛是一个好彩头,此后我国的航天导弹研究捷报频传,原子弹试验成功、氢弹试验成功,70年代第一个颗卫星升入天际……
钱老之所以无可替代,除了他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因为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研究刚起步的时候,根本没有系统的教学资料,钱学森就自己动手整理。在他的培养下,诞生了我国第一批航空工业人才。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教学中,钱老都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一次试发失败,他召集年轻技术员分析问题,大家都知道是自己对数据处理不到位导致的。但钱学森却微笑着告诉他们,自己是领头人,出了问题责任在自己。

二、走上另一条路的王克信
文章开头美国提到了两个人,除了钱老外,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王克信。在50年代那场重要的会议中,中方代表就提到过他的名字,美国对他也如临大敌,将他列入了禁止离开的名单。
麦克锡主义的阴影笼罩美国后,很多华裔科学家都上了黑名单,被严格监控起来,但其中只有两个人被明令禁止不许离开美国,就是钱王二人,可见在美国心里,王克信和钱学森一样重要。
王克信之所以被列入黑名单,是因为他曾经参与过一项与导弹相关的重要研究,该项目关乎美国最核心的技术,是冷战中决定美国生死的关键。这项技术一旦被苏联掌握,美国的弹道优势将会完全丧失。

有人还将他和钱学森做了个对比,认为钱学森在理论素养上无可替代,而王克信在技术上也是舍我其谁。美国忌惮他主要是基于和苏联的武器争霸,王克信的引擎技术对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很重要。
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日内瓦谈判中,双方就各自滞留在对方国家的侨民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最关键的两人就是钱和王。遗憾的是,他们二人对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选择了回国,一个却最终留了下来。
彼时的中国虽然国力不够,但我们手中也有能够牵制美国的王牌,那就是在朝鲜战争中被俘虏的美军士兵,民间要求政府赎回战俘的呼声非常高。
而中国也有大量留学生在建国前来到美国,此时却被无理扣押起来。双方都有各自的诉求和软肋,这也成为了此次谈判的绝佳契机。

当年的钱学森就是听说这次会议,才冒着巨大的风险寄出了求救信。谈判中,周恩来等中国代表毫不避讳地提到了美国扣押华人的事情,美国被迫开始重新评估这些留学生,对危险较小的解除监禁,准予离境。
其实当时美国非常自信,觉得这些留学生在美国过久了安稳日子,没几个人愿意回中国吃苦,所以才敢答应这样的要求。但我们的代表已经清楚钱学森的态度,因此一直据理力争,就是要美国解除对他的人身限制。
在这些人中,双方拉扯的重点聚焦到了钱学森身上,王克信的名字出现频率非常少。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但结果页算得上皆大欢喜。美方表示,已经全部释放愿意回国的留学生,但这些人中并没有王克信。

其实他和钱学森的情况一样,最后也获得了离境的准,但他自己不愿意回国,还公开发表了声明,表示自己要效忠于国民政府。也正是这样的选择,决定了两人此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新闻 钱学森回国的艰难历程
澎湃新闻 走近中国科学家丨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科学春秋 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