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越战一等功臣的悲惨人生:两次下岗,妻离子散,只能摆摊谋生

孔甲丙今说史 2025-04-21 01:43:16

说起于建军,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63年,他出生在河南省浚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79年,越战打得正激烈,那时候国家征兵,于建军才16岁,个子还没长全,可他心气高,觉得自己得为国出力。他瞒着家里人偷偷报了名,经过体检和选拔,成了一名新兵。

那年他参军,跟着部队上了战场。战场上炮火连天,子弹横飞,年轻的于建军一点不怵。他亲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咬着牙端起枪就往前冲。他一个人冲进敌阵,炸了敌人的火力点,为部队打开了突破口。这事儿干得漂亮,直接给他记了一等功。16岁的小伙子,就成了大英雄,部队里都传开了他的名字,领导也对他赞不绝口。战后,他带着荣誉回了家,村里人提起他都竖大拇指,说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退伍后的第一击

可英雄的光环并没让于建军的生活变得顺风顺水。打完仗退伍后,他回到了浚县。那个年代,国家政策还没完全放开,退伍兵的安置也不像现在这么完善。于建军被安排在县企业局下面的果品加工厂上班。这厂子规模不大,主要是加工水果罐头和果酱,效益时好时坏。于建军干活儿踏实,厂里领导也知道他是立过功的英雄,对他还算照顾。可好景不长,到了1988年,全国经济改革,国企改制,果品加工厂因为经营不善停产了。于建军就这样下岗了,第一次尝到了失业的滋味。那时候他才25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媳妇秋霞刚生了孩子,日子本来就紧,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于建军这人倔得很,他不愿意拿着功勋本子去找领导求情,总觉得自己是英雄,不能低头。他想着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于是到处找活儿干。他听说山上拉石头能赚钱,就跑去试了试。一车石头500斤,山路500米,陡得要命,他推着车满头大汗,肩膀磨得全是血印子。一天下来拉十几车,手脚都累麻了,可算下来才赚几块钱,连饭都吃不饱。他咬牙干了一个多月,实在撑不下去,只好放弃。这事儿让他心里挺不是滋味,一个英雄落得这地步,说出去谁信啊。

养猪的失败

拉石头不行,于建军又琢磨别的出路。他听说养猪能赚钱,就借了点钱,凑了点本儿,在村里搭了个猪圈,开了个小养猪场。他起早贪黑地干,每天挑水喂猪,清理猪圈,忙得腰酸背痛。刚开始还行,猪仔长得挺快,他心里也有了点盼头。可没过多久,猪价突然跌了,市场上肉卖不出去,他养的猪全砸手里了。血本无归,猪场直接关门大吉。这一下,家里欠的债更多了,秋霞看他一天到晚忙活却没啥回报,埋怨他不该瞎折腾。于建军心里憋屈,可也没啥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找活儿。

卖馒头的艰难日子

养猪赔了本儿,于建军不甘心,又改行卖馒头。他听说集市上卖吃的能糊口,就跟人学了点手艺,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揉面、发面、蒸馒头,忙得团团转。太阳刚出来,他就推着小车去集市摆摊。馒头卖得还行,一天能赚个十来块钱,可这点收入养家还是不够。家里儿子智力有点问题,需要人照顾,秋霞在家带孩子也没法出去干活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于建军每天累得跟啥似的,可看着家里情况一点没好转,心里那个滋味真不好受。

秋霞对他的埋怨越来越多,觉得他一个英雄咋混成这样。两人经常吵架,秋霞嫌他没本事,带不出好日子,于建军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可生活就是不给面子。吵到最后,秋霞一气之下带着闺女走了,把智力低的儿子留给了他。这事儿对于建军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散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日子更不好过了。

到了1993年春节,于建军没办法,只能去集市摆摊卖小商品。那时候春节人多,他想着能多赚点。他卖点针头线脑、小玩具啥的,儿子在一旁帮着收拾东西。集市上人来人往,有人认出他,嘀咕着“这不是那个英雄吗?咋落魄成这样了?”于建军听见了也装没听见,低头干自己的活儿。摆摊的日子苦,风吹日晒不说,收入还少得可怜。一天下来也就赚个几块钱,勉强够他和儿子吃饭。他心里明白,别人看他落魄,可他不想靠功勋吃饭,总觉得英雄就得有骨气。

那段时间,他带着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智力不高,生活上啥也帮不上,还得他操心。冬天冷得要命,摊位上没遮没挡,他冻得手脚发麻,可还得硬撑着。晚上回家,屋里冷清清的,想起以前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他心里那个酸啊。可生活不等人,他只能咬牙往前走。

就在于建军觉得日子没法过下去的时候,生活给了他点盼头。1993年在集市摆摊时,他认识了杜全芬。杜全芬是个小学老师,性子温柔,长得也不错。她在集市上买东西,跟于建军聊了几句,觉得这个男人挺实在。后来两人碰面多了,聊得也投机。杜全芬知道他的经历后,没瞧不起他,反而觉得他是个有骨气的人。她不嫌弃他带着个智力低的儿子,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

1994年,两人结了婚。杜全芬嫁过来后,家里总算有了点人气。她帮着打理家务,照顾儿子,还鼓励于建军别放弃,说他一定能干出点名堂。有了杜全芬的支持,于建军心里踏实了不少,干劲也回来了。他开始琢磨着不能老这么摆摊,得找个正经路子。

广告公司的崛起

1995年,于建军听说县里有个小广告公司要承包出去。他合计了一下,觉得这行当有搞头,就借了3万块钱,把公司接了下来。刚开始啥也不会,客户少得可怜,他就骑着自行车满县城跑业务,风吹日晒,嗓子都喊哑了。晚上回来还得熬夜设计广告牌,手指磨得全是茧子。他不懂设计,就跟人学,慢慢摸索着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生意一点点好了起来,客户多了,订单也多了。

到了1997年,他的广告公司年收入到了30万。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有了钱,他买了新房,把家里收拾得像样了点,儿子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顾。杜全芬看他事业有成,也替他高兴,俩人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于建军这时候才觉得,生活总算走上了正轨。

于建军这辈子,真不容易。从16岁上战场立一等功,到退伍后两次下岗,妻离子散,再到摆摊谋生,最后靠广告公司翻身,他的经历就像过山车。说白了,他是个倔人,不愿意靠功勋吃饭,总想着自己干出一片天。战场上他是英雄,生活里他也没丢了那股英雄气。秋霞走了,他没怨谁,日子苦了他也没低头。杜全芬来了,他才有了依靠,可事业的成功,还是他自己一步步拼出来的。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难受,可于建军硬是扛过来了。那时候下岗的人多,日子苦的人多,像他这样靠自己双手闯出一条路的,不多见。他用行动证明了,英雄不光是战场上的,生活里也能干出英雄样儿。说实在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学。生活再难,只要不放弃,总有出路。于建军这辈子,活得值了。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