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影响有多大?

剑道万古似长夜 2024-10-25 15:56:33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急转直下,加上西方国家围堵苏联的战略需要,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处于事实上的蜜月期。

这个事情,中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之间不但经济合作密切,就连先进的武器装备乃至先进的军工技术,都可以卖给中国或进行技术转让。

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路线和苏联的技术路线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用惯了苏联技术的中国来说,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在消化吸收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在克服这种难度的过程中,使得中国的军工技术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改进。

可以说,当时引进的许多西方国家先进技术,不少到现在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技术发展。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甚至连小小的火柴都得使用外国的技术才能造出来。那个时候,洋火、洋油等等一系列带“洋”字的工业品,数不胜数。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如果不是在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156个工业项目,我们的工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恐怕还在黑暗中摸索。

可以说,苏联援助的这156个项目,为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但是,随着中苏论战的加剧,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甚至发展到了刀枪相向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援助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自然也不能继续待下去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全部撤回了苏联。

苏联专家撤走,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许多项目因为缺乏后续技术支持,不得不半途而废。

许多不能半途而废的项目,我们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在黑暗中摸索。有些,我们摸索成功了,有些,却因为实在是缺乏底蕴,一直处于摸索之中,一时半会见不到光明。

当时的世界,是美苏争霸的时代,双方都需要找到制衡对方的力量。和苏联交恶之后,中国就成了西方国家眼中的香饽饽,开始尝试着把中国拉到自己的阵营里,进而对苏联形成新的战略压力。

随着中国战略的转型,我们也需要改善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双方对对方都有需求,关系的改善也就顺理成章。

这个时期,中国不但购买了不少西方国家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引进了不少影响重大的军工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工的技术水平。

到现在依然在中国服役的黑鹰直升机,就是在那个时代从美国引进的。可惜的是当时美国只卖给我们产品,并没有提供技术转让。从美国引进的舰用燃气轮机LM2500,目前依然在中国海军的驱逐舰上发挥着作用。

当时西方国家之中另外一个国家英国,同样是我们引进军工技术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引进的航空发动机项目,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影响深远。

我们知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就是航空发动机。这方面,毋庸讳言,我们的起点真的是零。

中国的第一款航空发动机,还是在苏联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研制成功的,当时让大家激动得不行,绝对的历史性事件啊。

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就缺乏了后劲,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块心病。

作为飞机的心脏,发动机的好坏,决定着飞机性能的高低。所以当年在谈及航空发动机的时候,周公才会这样说出“航空工业就是有心脏病,要好好治一治这个心脏病”的话。

心脏有病,技术肯定不佳,这样的战斗机飞上天,怎么能去更好地保家卫国呢?

苏联不给技术流,而中国自己在这方面又缺乏技术积累。怎么办?引进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技术居于世界前列的英国技术,就被我们纳入了议事日程。

而中国之所以决定找英国人谈论航空发动机引进事宜,就是基于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在蜜月期的战略机遇。

当时我们看上的,就是在那个时候非常先进的斯贝涡扇发动机。

这款英国罗罗公司做1960年代研制的涡扇发动机,比我们当时最为先进的涡喷发动机还要好很多,不但推力大,而且油耗还低,无论是使用寿命还是维护成本都很友好,两者之间的技术代差很大。

因为技术很优秀,连在航空发动机技术很先进的美国都羡慕不已,同样也从英国引进了这款发动机技术。

美国的F4K战斗机,使用的就是斯贝发动机。

在获得了英国人的技术支持的同时,美国人也拿到了对这款发动机的改进权。经过美国人改进的发动机,被用在了A-7攻击机上。

因为当时的情况复杂,我们从有这种想法到最终提交购买引进申请,就花了三年的时间。

当然,因为我们的确继续提升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报告一经提交便获得了批准。

随即,中国有关方面就开始和英国人接触,把我们的意思告诉了英国人。

事情的进展还算顺利,英国人很快就同意了这笔交易,但批准的是向中国出售斯贝发动机的民用版本。

而我们的需求显然并不是民用版本。

因此,中国有关方面再次提交申请,建议和英国谈判,把斯贝发动机的军用版本技术转让给中国。

此后,中国和英国进行了数年长达六轮的谈判,最终于1975年12月13日签署了中国引进英国斯贝军用航空发动机专利的合同。

这份大合同里面包含了三份子合同,分别是价值4150万英镑的军用版本斯贝发动机专利合同,价值3097万英镑的发动机整机购销合同和价值432.5万英镑的发动机辅机专利合同。

这三个部分合计7679万英镑,折合人民币3.6亿元。

这些,还不包括后续北京航空学院需要从英国购买的试验设备和实习试验等附属费用。

这些钱,对于当时外汇极度匮乏的中国来说,无疑为天文数字。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航空工业缺“心”的状况,我们咬着牙也得办成这件事。

花这么多的钱,我们当然对英国人也是有很高要求的。

这种要求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很高的,当然也符合技术转让的惯例。

比如,英国人要给我们提供相应的产品设计技术资料,数量高达137份,这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英国人的产品或者是技术转让给我们,得包教包会,我们对费用的支付和英国人的服务挂钩,要考核的。

按照合同的总体目标,我们采取了3年和5年两步走的策略。也就是说,在合同签署实施的前3年,英国人必须保证中国能够用从英国获得的材料、毛坯、成品和附件,复制出和英国人自己制造具有英国同等质量水平的斯贝发动机;然后就是第二步,5年内,用中国国产的一切,代替从英国进口的,复制出与英国同等质量水平的发动机。

一句话,在5年内,我们要实现国产替代,而且还是完全的。这是和苏联合作时期,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

好在,英国人完全同意了这一系列的要求。当然,这样的事情,放在现在,根本就别想了。

果然,英国人还是很守信用的,当然我们的军工科研和制造技术人员也很努力,到1979年下半年,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用英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顺利分两批装出了4台斯贝发动机。

经过在国内和英国分别进行的严酷测试,使用英国提供的原材料等制造的这4台斯贝发动机,完全符合与英国同等的质量要求。

时间,恰好是3年。

这款斯贝发动机,就是后来的涡扇9发动机。

此后,从1980年6月到1983年底,斯贝发动机成功地实现了完全的国产替代,性能达到了英国同等质量水平。

涡扇9发动机的成功,真正使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技术路线,这对后来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路线演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有了这款发动机,才有了我们现在自主研发的扇10和涡扇20发动机,真正使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现在,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已经走上了世界的前列。

2 阅读:435

剑道万古似长夜

简介:拨开重重迷雾,在历史的天空下追寻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