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乔冠华因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工作成绩,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但是,他有时候也因为太过自负而遇到不少麻烦。1953年,乔冠华在一次宴会中酒后不小心说错了话,得罪了他的顶头上司李克农。这件事不仅让周总理很生气,严肃批评了他,李克农对他的为人做出了评价。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乔冠华
在1953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参战各方都希望结束这场战争,于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开始坐下来谈。美国那边谈判经验很丰富,志愿军代司令邓华担心志愿军在谈判桌上会吃亏。所以,他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派一些谈判专家到板门店来,帮助志愿军进行谈判,让中朝一方的利益方面得到保护。
朝鲜半岛的和谈,表面上是邓华牵头,但实际上他背后有一群智囊在给他出主意。那时候,全国上下,说到谈判经验,周总理可以说是最丰富的。但是周总理实在是太忙,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不可能让他亲自出马。经过一番考虑,毛主席决定让李克农来带领谈判团队。虽然李克农之前没怎么参与过国际谈判,但主席对他很有信心,相信他凭借自己的大局观和应对能力,肯定能胜任这项工作。

李克农
此时乔冠华作为李克农的得力助手也来到朝鲜,乔冠华那时候可是个响当当的大笔杆子,人们都说“文章天下李杜乔”,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了周总理重点培养的外交人才。这次派他去朝鲜,一方面是为了协助李克农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他。
乔冠华虽然才华出众,但也有自己的缺点。他性格有点自负,不太看得起别人。而且,他特别爱喝酒,无论何时何地,手提包里总得揣着一瓶茅台。虽然他酒量不错,但谁也说不准,一个人喝了酒之后能不能始终保持冷静。

李克农很看好乔冠华的能力,但发现他一喝酒就容易失控,说些不该说的话,所以李克农经常提醒他工作时不能沾酒,以免误事。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意味着朝鲜战争正式结束,中国代表团就举办了晚宴,庆祝这场外交成果。乔冠华那晚喝得很多,不停的向领导们敬酒,周总理和陈老总也在场,气氛非常热烈。但乔冠华喝多了说话开始没边儿,谈到自己的贡献时,他拿着酒杯大声说:“我辛苦撰写的文件,还不都是“老头子”(李克农)一个人签的字!

乔冠华的话,被在另一桌的周总理恰好听到,总理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他立刻当众严厉批评乔冠华:“你怎么能用这样的称呼来叫李老?明天酒醒了,给我写个检讨书。”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幸好陈毅及时出面调解,晚宴才得以继续。

无论从哪方面看,乔冠华都应该对李克农保持尊重。李克农虽然身体不适,但还是坚持在前线参与谈判。乔冠华在资历和年龄上都比不上李克农,他比李克农年轻14岁。乔冠华称呼李克农为“老头子”,这种开玩笑的方式实在是不太合适。虽然是酒后才对李克农的不当言论,也确实是一种冒犯。酒醒之后,乔冠华感到非常内疚,立刻写了一封长长的检讨信,并向李克表达了歉意。
李克农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太责怪乔冠华。他觉得乔还年轻,处理事情上有些不足也是正常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他也提醒,如果乔冠华总是这么自大,将来可能会吃大亏。

李克农看人确实挺准的。乔冠华虽然才华横溢,但做人不够稳重,有时候还有点儿任性。比如,他不顾孩子们的反对,坚持要和一个年轻女子结婚,甚至因为这个和孩子们闹翻,把他们全都赶出了家门。在动荡的年代,乔冠华在利益的诱惑下,和一些阴谋集团有了联系,犯了不少错误。
1976年,阴谋集团被粉碎,乔冠华也被撤职,接受了隔离审查。不过,经过中组部和中纪委对他的档案全面复查后,认为他虽然有错,但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决定不再深究。

晚年的乔冠华享受着离休干部的待遇,还担任了一个半官方机构的顾问,经常参加国际政治研讨会。1982年,他被诊断出癌症而住院治疗。1983年,他的病情恶化,最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想把他的骨灰送回盐城老家安葬,但被当地政府拒绝。直到80年代末,盐城政府才同意接收乔冠华的骨灰,并为他建了一座陵园,以纪念他对革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