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通话以及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对北约的强硬表态,被美媒称为“改变跨大西洋关系”的两场“地缘政治惊雷”。
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二战后美国主导欧洲安全秩序的时代正式落幕,欧洲被迫直面战略自主的挑战,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也由此加速转向多极化与大国博弈的新阶段。
一、跨大西洋关系的根本性裂变自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以来,美国对欧洲安全责任的剥离已成定局。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北约总部明确表示,欧洲的常规安全应由其自身负责,并要求北约成员国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5%。
这一要求不仅远超北约此前2%的目标,更被欧洲视为美国“抛弃盟友”的信号。CNN评论称,特朗普的外交逻辑是“交易性”的:美国不再愿为欧洲安全“买单”,转而要求盟友用经济与战略利益交换保护。这种转变折射出美国国内政治现实的变化——冷战记忆的消逝、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优先关注。
欧洲对此反应激烈,法、德等七国联合声明强调“乌克兰与欧洲必须参与任何谈判”,但特朗普与普京计划绕过欧洲直接协商乌克兰问题的姿态,已凸显欧洲在安全事务中被边缘化的困境。欧洲议会安全委员会负责人坦言:“美国保护欧洲的希望结束了。”
二、欧洲战略自主的困境与挣扎面对美国的抽身,欧洲的“战略自主”呼声再起,但其内部矛盾重重:
军事能力碎片化:欧盟27国拥有1700架战机,型号却多达19种,远不及美国2700架战机仅11种型号的标准化水平。军事兼容性问题暴露了欧洲长期依赖美国协调的积弊。政治团结危机:极右翼势力崛起、法德“双引擎”失速、英国脱欧后的力量真空,使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的外交与安全政策。经济与价值观撕裂:特朗普政府以关税威胁和贸易逆差为由施压欧洲,迫使后者在“勒紧裤腰带”增加军费与维持社会福利之间艰难抉择。尽管欧盟试图通过《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等文件推动防务一体化,并设立首位“欧盟防务委员”,但分析人士指出,欧洲若无法解决内部分歧,其战略自主“仍是一个赫拉克勒斯式的任务”。
三、多极化世界的加速成型慕尼黑安全会议2025年报告以“多极化”为主题,指出国际秩序呈现“单极残留、两极隐现、多极并存”的特征:
美国单极优势犹存:美国仍占全球军费40%,美元霸权与海外军事基地网络支撑其全球影响力。中美两极竞争加剧:中美实力差距缩小,科技与地缘博弈成为主线。新兴力量崛起:金砖国家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已超七国集团,巴西、印度等国在区域事务中话语权提升。在此背景下,欧洲若无法成为独立一极,恐将沦为中美博弈的“中间地带”。而俄罗斯通过俄乌冲突巩固地缘存在,其与中国的合作进一步削弱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
四、地区冲突与大国博弈的新逻辑乌克兰危机的“新解决方案”:特朗普政府暗示可能接受乌克兰东西部分治,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德国模式,但排除欧洲参与谈判的做法引发强烈反弹。欧洲被迫为美国主导的和平方案“埋单”,却无力阻止俄罗斯影响力的扩张。中东分歧加剧:美国将中东视为“战略一环”,而欧洲因难民危机与能源安全视其为“生命线”。特朗普的“加沙接管计划”与欧洲“巴勒斯坦主权不可侵犯”的立场冲突,凸显双方利益鸿沟。亚太再平衡的隐忧:美国将中国定义为“首要威胁”,但其战略收缩可能削弱对盟友承诺的可信度,促使日韩等国家在安全政策上更加自主。五、全球南方的角色重构慕安会报告特别关注全球南方国家,强调金砖扩员后其占全球贸易40%的体量。这些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沉默大多数”姿态,表明其不愿选边站队,而是寻求在多极化中争取话语权。欧洲试图通过经贸合作拉拢南方国家,但受制于自身经济疲软与价值观外交的局限性,效果存疑。
结论:动荡世界中的秩序重构欧洲“美国世纪”的终结,既是旧秩序崩塌的缩影,也是新格局诞生的前奏。未来的地缘政治将呈现三大趋势:
权力分散化:传统西方主导的联盟体系松动,区域性强国与新兴集团(如金砖)填补权力真空。安全本地化:欧洲、亚太等地区被迫构建自主防务体系,但可能加剧军备竞赛与冲突风险。竞争规则化:大国博弈从意识形态对抗转向基于现实利益的交易性合作,但缺乏有效多边机制可能引发秩序混乱。欧洲能否在“战略清醒”中重塑身份,美国如何在收缩与霸权之间平衡,以及新兴力量如何参与规则制定,将决定21世纪中叶全球秩序的最终形态。
正如慕安会报告所言:“放下情绪,直面现实”才是应对变局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