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熟读三国,他曾在一次会议上把自己的爱将粟裕作比较,你知道粟裕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如何吗?
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曾在《伦理学原理》上写笔记: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可见,毛主席在小时候上学时,就熟读了《三国演义》,他所批注的,正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和程普的一次对话。
1953年6月,毛主席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成员时,就说了这件事。他说:“要选好青年干部,比如三国时,曹操带着大军攻打东吴,周瑜当时就是青年干部,他当东吴统帅,程普不服,后来周瑜打了大胜仗。”
4年后,也就是1957年,毛主席在四川开会时,和石川的领导说起来挑选干部的工作,又举例说:“赤壁之战,程普40岁,周瑜才20几岁,程普虽然有资历,但能力不如周瑜,大敌当前,谁挂帅?当然是后起之秀周瑜了。”
说到这里,毛主席又举例说:“孔明27岁成名,也从来没有当过什么支部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古代可以破格录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毛主席的意思其实很明显,意思就是有才的人要善于发现,必要时破格录取,其实在毛主席时代,这样的干部不在少数。
1958年5月8日,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说周瑜,他说周瑜年轻,所以孙权才用周瑜,周瑜死时才36岁。
后来陈云在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报告中,他就说:“毛主席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培养了一批批干部,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大批干部,这是一件极大的事情。”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毛主席慧眼识珠,善于用人,在这方面,党内的很多人都不无称赞,甚至都敬佩毛主席。
比如粟裕同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粟裕和毛主席是老乡,都是湖南人,1955年授衔时,粟裕被授予第一大将军衔。有句话说“粟裕压大将”,意思就是他名列第一大将,是有当元帅的资格的。
从战绩上来说,粟裕在作战时善于用兵,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敢打敢拼,张震就评论粟裕的作战风格:“深思熟虑,在谋略上出奇谋,出奇兵,建奇功。”
所以毛主席也发现了粟裕的军事能力,不仅高度赞扬,而且破格提拔,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毛主席让粟裕来指挥华东野战军。
当时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是林彪,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是刘伯承,粟裕和他们比,确实资历浅,因为他们都参加过遵义会议。
在红军时期,其他担任更是有担任过军团长的经历,所以这方面,毛主席就做得十分好,他破格提拔粟裕,给全军做了表率,这也说明了毛主席不拘一格的用人风格。
1953年2月,毛主席从南方视察返回北京途中,路过济南,在陈毅和罗瑞卿等人陪同下游览了趵突泉。
在趵突泉,毛主席笑着说:“人们都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我看这趵突泉的水也不错啊。”
这时候陈毅笑着说:“主席,您是不是又想作诗了?”毛主席说:“我们昨天去了徐州,今天来了济南,你这个当年淮海战役的指挥,感触应该比我多,你应该作诗啊。”
陈毅哈哈大笑:“在主席面前,我岂敢班门弄斧,当年徐州战场,还是粟裕打得好啊。粟裕人称常胜将军,名不虚传。”
这时候旁边有人说:“粟裕就相当于樊哙。”还没说陈毅呢,毛主席就挥挥手笑着说:“中国的解放,就是靠你们打出来的,粟裕既不是樊哙,也不是韩信,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你陈毅更不是谁,你们都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都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毛主席的这一番话,让他们感动不已。
论纯军事能力,粟远超过陈。但粟压不住三野的骄兵悍将,还须陈在三野镇场子。
没有镇不住场子那一说。军令如山,有意见可以保留,但军令必须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