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GDP占世界80%”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回想 2000 年初,那时候大家对电视节目,尤其是像某家讲坛这类具有权威性的节目深信不疑,信息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使得这一观点迅速在大众心中扎根。
时至今日,自媒体蓬勃发展,在那些夸赞宋朝如何发达、如何美好的视频文案里,我们依旧频繁听到这个关于北宋GDP的 “传奇数据”,只是版本五花八门,有人言之凿凿60%,也有人坚持80%,更有甚者高呼90%。
仿佛在千年前,全球除了大宋,其他地方都宛如原始部落般落后。
真相究竟如何呢?
数据溯源与疑问这令人咋舌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让我们追根溯源一番。
它出自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院士安格斯・迈迪森所著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乍一看,这位国际友人似乎为我们送来了一份 “历史大礼”,系统总结了公元元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沧海桑田。
安格斯・迈迪森
当我们仔细审视书中给出的数据表,疑问便接踵而至。
在对应公元1000年的那一列,北宋的数据的确是78.9,占当时世界总量116.8的 67.5%。
北宋GDP
可仔细研读数据描述,才发现这所谓的占比,指的是亚洲除日本以外所有地区的总产值。
千年前的亚洲,幅员辽阔,除了北宋,还有印度、中亚以及庞大的阿拉伯世界,他们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明与繁荣的经济,怎可被一笔抹杀?
如此这般,这60%多的数据,怎就被北宋一家独揽,甚至还被不断加码到70%、80%、90%呢?
细分之下的真相进一步深挖,后续细分的数据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在作者的笔下,当时亚洲最强的经济体居然是印度,占比高达28%,北宋加上辽国,二者合计才 20%,整整少了6个百分点。
这可与那些一味夸赞北宋的说法大相径庭。
那些热衷于夸大宋功绩的人,为何从不引用这些细分后的数据呢?
原因显而易见,一旦采用,他们吹嘘北宋经济无敌的泡沫便会瞬间破灭。
我们误把这位作者当成了古中国的崇拜者、“友军”,殊不知,他的 “偏爱” 另有其人,在这场历史经济的较量中,印度似乎才是他笔下的 “宠儿”。
古代 GDP 核算之难其实,静下心来思考,核算1000年前的GDP本就是一件近乎 “天方夜谭” 的事儿,可谓 “一拍脑袋” 的臆想成分居多。
且不说一位近现代的外国人,哪怕把宋真宗时期负责钱粮的三司使找来,他恐怕也只能无奈摇头。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各种隐户现象泛滥,导致人口数据始终是个模糊不清的虚数,这人口基数都摸不准,经济总量又从何算起?
再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储蓄的传统,普通百姓藏地窖,富贵人家建宝库,财富隐匿不公开,所谓的统计,充其量也就是个大概估算,毫无精准可言。
北宋繁荣的虚实之辨倘若一味尬吹北宋有钱,怕是连王安石都要跳出来反驳了。
想想看,若北宋当真富裕得流油,王安石又何苦大费周章推行革新?他殚精竭虑、四处奔波,所为何事?显然,北宋的繁荣,表象之下藏着深深的隐忧,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看看那些夸赞北宋的视频、文案,还有那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堪称网络段子发源地的《东京梦华录》,它们大多聚焦于北宋都城汴京或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盛景。
可当我们冷静下来,扪心自问,彼时北宋其他城市的繁华模样,我们又见过几何?少之又少。
北宋自开国起便奉行 “以一国养一城” 的策略,都城内的人间天堂,实则是用城墙外无数百姓的民不聊生换来的。也难怪宋朝成了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最多的王朝。
北宋
北宋历史地位的再审视不可否认,北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但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领域。
彼时大量读书人云集京城,思想碰撞出绚丽火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市民文化的兴起,犹如一股清风,打破了唐代以来相对僵化的坊市结构,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若论生产力水平,将北宋吹嘘为中国历史的巅峰,就实在有些荒谬了。
不妨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番,封建王朝哪家生产力最高?
答案或许出乎很多人意料 —— 是清朝。
清朝
这并非为晚清的积弱积贫开脱,而是从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来看,各行各业必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进步。
清朝好比一个孩子,小学时成绩优异,奖状拿到手软,到了青春期叛逆,学习懈怠,高中沦为班级吊车尾。但就自身而言,高中的他在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各方面肯定比小学时要强,只是横向对比其他同学,显得落后了。
同理,汉唐恰似小学时的学霸,清末如同高中的学渣,而北宋呢,一个始终偏安一隅、毫无进取之心,每逢战事一打就输、一输就赔款求和的王朝,若仅凭一个歪曲删减后的GDP数据,就妄图为其披上 “历史最强” 的外衣,将其誉为 “最好的时代”,这无疑是对 “最好的时代” 这五个字的亵渎。
北宋的真实面貌,值得我们在历史的尘埃中细细探寻,而非沉浸于不实数据营造的虚幻光环里。
【文本来源@玄九尘的视频内容】
一定假,北宋占当时中华大地的80%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