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条英机:日本士兵眼中的仁慈团长,把所有麻烦的中国人斩首了!

浅浅地看下历史吧 2025-04-04 16:26:52

东条英机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官,于1884年12月30日出生于东京府麹町区,父亲是陆军步兵中尉东条英德。

东条英机在家中排行第三,但由于两个哥哥早早去世,因此他实际上被视为“继承家业的长子 ”。

一、成为一名陆军步兵军官和仁慈团长

东条英机相继在番町小学、四谷小学、学习院小学、青山小学、城北小学、东京陆军省立少年学校、陆军中央少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就读过。

1905年3月,东条英机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同年4月21日任步兵少尉,配属近卫步兵第3联队。

1907年12月21日,晋升为陆军步兵中尉。

1912年,考入陆军战争大学,并于三年后毕业,成绩排在第11位。

之后,东条英机晋升为步兵上尉,并担任第3近卫步兵团的连长。

后来,通过陆军省高级副官步兵大佐和田龟二的招募,他成为陆军军械工厂和陆军省的副官。

1919年8月,东条英机只身一人被派往瑞士担任武官。

1920年8月10日,他晋升为陆军步兵少佐, 1921年7月,驻德国。

1922年11月28日,东条英机任陆军战争大学教官。

1923年10月5日,出任参谋本部员,10月23日,出任陆军步兵学校研究部员。

1924年,晋升为陆军步兵中佐。

1926年,东条英机任陆军战争大学军事科学教员。

1928年3月8日任陆军部营建局动员科科长,同年8月10日晋升为陆军步兵上校。

1929年8月1日,东条英机成为第一步兵团的指挥官。

东条英机的记忆力十分出色,他在被任命为第1步兵团团长时,在上任前就获取了该团所有军官的个人档案,并记住了他们的外貌、职业和家庭背景。

当时,在日本帝国陆军中,很多军官对待士兵十分苛刻,动辄对士兵实施残酷的私刑。同时,还有很多军官对士兵漠不关心,对营内事务也是一无所知。

然而,东条英机却是一位十分不同寻常的军官,他对部队的真实情况十分了解,并关心士兵。

东条英机经常指示,各连长要提前访问那些即将加入进来的新兵的家庭。

而且东条英机还亲自督管内务部队,与每个士兵一一谈话,并关心士兵的伙食问题。

东条英机对下属的关心为他赢得了“仁慈团长”的绰号,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31年8月1日,东条英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第一科科长。

1933年3月18日,东条英机晋升为少将,同年8月1日任兵器库军事调查委员会委员长,11月22日任陆军省军事调查局局长。1934年8月1日,就任第24步兵旅团旅长。

二、加入关东军,屠杀中国战俘和平民

1935年9月21日,东条英机被派往中国大陆,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兼关东局警务部部长。

此时,大批活跃于共产国际并受其影响的关东军军官被逮捕,阻止了日本军队的共产主义化。

1936年2月26日,二二六政变爆发后,东条英机为平息关东军内部混乱局面、逮捕天皇道派相关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12月1日,他晋升为中将。

1937年3月1日,东条英机任关东军参谋长,并成功见到了溥仪,并表示:“东条生性朴实,不善言辞。我听从您的吩咐,从今以后,想到什么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也许有时陛下需要用水灭火。”

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后,东条英机以察哈尔派遣军司令官身份参加了察哈尔作战。

在东条英机的率领下,日本军队在察哈尔和绥远地区的作战十分成功,但补给未能及时送达,导致很多日本军团遭受饥饿。

而且在此期间,日本军队频频出现屠杀战俘的事件,对于中国平民的屠杀也不少。

而关于这支察哈尔远征军队屠杀中国战俘和平民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因为他们在作战中伤亡较大(140人死亡,140人受伤),导致很多日本士兵恼羞成怒,选择屠杀战俘和平民来泄愤。

据悉,东条英机后来在当首相的时候,曾经对秘书提起过这件事情,称:“我们把所有麻烦的中国人斩首了”,并且“我们用这种方式让日本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给他们大米和其他礼物。”

三、成为陆军部长,坚持对英美发动战争

话说回来,1938年5月,在第一次近卫内阁中,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陆军次官兼陆军航空本部部长。

同年11月28日,他在军事会馆召开的陆军管理承包会议上表示:“中日战争的解决,由于英、美、苏三国在中国的支持,正在被拖延。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事变,现在必须下定决心,做好北面与苏联、南面与英、美作战的准备。”

之后,东条英机多次与参谋次长多田俊、参谋本部总务长中岛哲三、陆军省人事局长饭沼守等发生矛盾。

最终在重重压力下,东条英机被调任为新设立的陆军航空兵总监一职。

1940年7月22日起,东条英机担任第二次、第三次近卫内阁陆军大臣。

其间,当东条英机接到人工采油失败的报告时,勃然大怒称:“日本现在只好继续盗窃(南方石油资源),而我们又无法向陛下交代”。

10月14日,为避免日美冲突,首相近卫文麿在内阁会议上表示,日军能够在驻军问题上让步,来换取日美矛盾的缓和。

对此,东条英机勃然大怒,当众大喊大叫表示反对。

这导致,近卫文麿和东条英机两人之间的矛盾变得相当激烈,也最终导致了日美谈判的破产。

接着,日本在即便知道打不过美国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东南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发动珍珠港空袭。

而在此之前,近卫文麿内阁被迫垮台,近卫文麿本人于第二天提交了辞呈,他在辞职信中写道:“东条将军认为对英美宣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我曾四次会见他,试图劝说他改变主意,但最终未能说服他,无力承担顾问的重任。”

“我对接下来的战争没有信心,有信心的人就应该去打仗。”

四、成为日本首相

不管怎样,近卫文麿辞职后,由东条英机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日本首相。

东条英机之所以能够被推举为日本首相,一方面是因为东条英机在日本陆军中的威望比较高,可以有效压制那些最坚决支持对美开战的军官;

另一方面是因为东条英机对昭和天皇十分忠心,是一个能够贯彻执行天皇意愿的领导人。

然而,东条英机本身就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军官,指望一个强硬的主战派军官去压制其他的主战派军官,这怎么可能呢?

故而,在东条英机上任后不久,日美之间的太平洋战争便爆发了。

事实上,由于昭和天皇给东条英机下的命令,就是要竭尽全力避免日美战争的爆发。

故而,对天皇绝对忠诚的东条英机,便立即改变此前的好战立场,任命亲美合作派代表东乡重德为外相,让他去负责同美国谈判。

然而,在日美谈判的最大分歧点在于撤军问题。

美国要求日本军队立即全部,将军队撤离中国大陆等地区。

然而,在日本人看来,美国人这样的要求是不可接受的,无异于要求日本人立即跪地投降。

当时,日本在谈判中所提出的要求是同意先撤走一部分军队,在中日两国之间实现真正和平之后,方才将剩下的军队长期逐步撤离出去。

这已经是日本人当时所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了,但美国人就是坚持要日本军队立即无条件全部撤军。

故而,日美谈判无疾而终。

东条英机在担任陆军大臣时,就曾经表示过:“撤军问题乃是日本之心。如果简单地向美国的要求让步,就会毁掉甲午战争(指日本侵华战争)的成果,也会危及满洲国,也会危及朝鲜的统治。甲午战争造成了几十万战死者,几十万伤员,数百万军人,一亿日本国民在战场和本土受苦受难。”

“我们已宣布不要求中国赔款,不奢求吞并中国土地,但至少应该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在中国土地上。”

据悉,当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凌晨,东条英机独自一人从总理官邸的房间来到皇宫,哭泣着向昭和天皇道歉。

五、身兼数职,一人独揽政军大权

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条英机和他的内阁由此进入了战时领导和策划战争努力的阶段。

由于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军队频频取得了对盟军的胜利,使得日本海军的作战区域也不仅扩大到亚太地区,还扩展至印度洋、非洲海岸、美国本土以及澳大利亚。

12月12日,即战争爆发四天后,东条内阁作出决定,将对同盟国的战争称为“大东亚战争”,其中包括当时正在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

此时的东条非常冷静,他从昭和天皇那里接到的第一条指令,就是要求其及时汇报战况。

之后,东条英机还曾经精神抖擞地说出了“(战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罗斯福终于失宠了”等言论。

然而,后来随着战争陷入僵局,东条英机饱受辱骂,日本内部的向心力也为之衰退。

至1944年,也就是战争爆发两年后,日本军与盟军的攻防角色已经完全互换。

此时,随着日军在各条战线上逐渐被击退,各方对东条的战时领导能力的质疑声日益高涨,出现了不少反东条运动。而东条则借助宪兵队的力量将这些反对运动,给暴力镇压下去。

随着战局愈发不利,总司令部以“战时总司令部独立”为幌子,迟迟不向政府报告重要情报,并单方面提出增加军方征用舰船数量等要求,给民众生活带来压力,也给东条英机造成困扰。

1944年2月17日至18日,在澳大利亚海军支援下,大型美国舰队袭击了特鲁克岛,摧毁了太平洋战区最大的日本海军基地。

东条得知这一情况后,最终决定自己兼任陆军参谋长,并于2月19日向内务大臣木户光一呈交天皇奏章,称:“为统一并强化陆海军的指挥,本人将任陆军参谋长,海军大臣岛田将任海军参谋长”。

当天皇问及这是否会对最高统帅权的建立产生影响时,东条英机回答说:“政治与最高统帅权是有区别的,因此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后来,随着东条英机逼迫军中很多同自己意见不和的高层辞职,他很快便同时担任内阁总理大臣、行政首脑、陆军大臣、参谋长、军事指挥长等诸多重要职务。

东条英机一人独揽政军大权的行为,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有很多人对其不满。

甚至一些人讥讽其为东条幕府,侵犯了天皇的权威,这些都导致东条内阁的声誉进一步下滑。

同时,很多皇室成员对东条产生了批评。

例如,秩父宫廷恭仁就派军官批评东条:“这是军统与军政混杂的政体,是赤裸裸的幕府统治。”

针对这些批评,东条英机为自己辩护说:“非常时期有必要加强领导,战争结束后责任就会明确。”

从此时起,推翻东条内阁的运动在幕后更加活跃。

而且像冈田启介、若槻礼二郎、近卫文麿、平沼喜一郎等一批政要也开始联手对抗东条英机。

六、东条英机内阁垮台

1944年,战况变得明朗,日本败局基本已定,美国军方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波音B-29远程重型轰炸机,一旦马里亚纳群岛落入美军手中,日本本土的大部分地区将有可能遭到空袭。

为此,东条英机建立所谓绝对国防圈,下令动员一切海军力量誓死保卫马里亚纳群岛,并增加塞班岛周边的陆上防御力量。

东条英机公开宣称,他对马里亚纳地区的防御有相当的信心。

但由于致力于射程外决战的海军与致力于中国大陆作战的陆军目标相冲突,马里亚纳群岛周边的军事集结并未按预期进展。

随后,海军将全部海军力量投入到马里亚纳群岛保卫战中,并于1944年6月19日至6月20日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与美国海军展开对峙。

然而,日军的超射程战术终究敌不过美军的新式武器和庞大的数量,遭到重大失败。

联合舰队参战共出动飞机498架,损失378架,有3艘大型航空母舰沉没,彻底丧失了马里亚纳群岛的空中和海上优势。

而在地面战役中,同年6月15日至7月9日的塞班岛战役,导致日军阵亡3万余人。

中央太平洋舰队塞班岛防御作战的司令官是南云忠一大将,东条英机亲自鼓励他,说:“我希望你尽一切努力保卫塞班岛。如果塞班岛失守,我就得辞去首相一职。”

然而,南云忠一却为战败承担了责任,自杀了。

如此一来,东条英机所倡导的所谓绝对国防领域,便被美军轻易突破,身居最高司令官之位的东条也被彻底羞辱了。

继塞班岛之后,关岛、天宁岛等地也相继沦陷。

这一系列的败战,导致以冈田、近卫等一批高层人士为中心的推翻东条内阁的运动便迅速升温。

6月27日,东条将冈田启介召至首相官邸,劝告他不要批评内阁。

冈田强烈反驳,两人发生激烈争论,东条表示会毫不犹豫地逮捕拘禁冈田,但冈田却毫不气馁。

与此同时,支持东条的势力也开始出现混乱。

东条试图通过改组内阁来克服这一困境,但最终无济于事。

很快,东条英机被解除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的双重职务,海军大臣岛田重太郎也被免职。

而一向支持东条英机的内大臣木户幸一,此时已对东条失去信心,并暗中与反东条的高层官员结盟。

在木户幸一的要求下,东条英机很快又辞去幕僚长一职,并且为了减少国务大臣,腾出更多的内阁空间,要求外务大臣岸信介(战后曾担任首相)辞职。

岸信介曾是东条英机的长期盟友,但在菲律宾海战役惨败后,他感到战争无望,提出和平,这导致他与东条发生冲突,便就此要求岸信介辞职。

然而,此时冈田联系岸信介,表示“为了推翻东条内阁,请无论如何都不要辞职”,岸信介同意了。

岸信介拒绝让东条英机辞去内阁大臣职务,并要求全体内阁辞职(根据日本当时的旧宪法,首相无权更换内阁大臣)。

接着,东条英机派东京宪兵队长四方良二到岸信介那里,迫使他辞职。

四方良二直接拔出佩剑威胁岸信介,说:“你对东条将军太无礼了!”

然而,岸信介没有屈服于威胁。

就这样,东条英机被慢慢逼入绝境,就连昭和天皇也不再支持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便于7 月 18 日辞去职务并被调入预备役。

继任首相的是曾任朝鲜总督的陆军军官小矶国昭,小矶内阁成立。

东条英机的心腹赤松贞夫等人建议发动政变,但东条英机拒绝了,他说:“当当局的信任变得薄弱时,你应该立即辞去职务。”

七、坚持战斗到底

辞职后,东条英机隐居在东京世田谷区与央町的家中,除参加高级政治家和陆军将领的会议外,其余时间都在田间劳作。

1945年4月,铃木贯太郎内阁成立,在元老会议上,东条英机对多数元老推荐铃木贯太郎为总理大臣感到不满,并推荐畑俊六元帅,理由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军队可能会背弃我们”。

当冈田启介斥责东条英机“你竟敢背弃接受天皇命令的首相”时,东条英机沉默了。

但事实上,陆军和海军却以拥有最高指挥权为由拒绝服从,小矶内阁的处境十分艰难。在日本唯一盟友德国濒临投降、日本的战局相对于盟军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日本高层官员大多忙于和谈,唯有东条英机坚持战斗到底,他在这些人当中显得十分孤立。

1945年2月26日,东条英机上书天皇,力劝抗战到底,并表示“知识阶层竟然认为失败不可避免,实在令人遗憾”。

在奏折中,东条英机做出了一些毫无根据的乐观预测,认为“美国国内反战情绪已十分普遍,对本土的空袭终将减弱”“苏联参战的可能性不能说很高”。

然而,这些预测在后来,都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东条英机对于结束战争的努力中取得的一切进展仍持批评态度。

他曾对部下说:“忠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服从天皇的命令,如有和亲圣旨,即刻遵从。广义上,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即使有圣旨,也要先谏言,若屡劝不听,就要逼迫陛下,履行初衷。我主张后一种意思。” 即使后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东条英机仍然决心继续战斗,因为他认为投降是一种耻辱。

八、日本战败,东条英机尝试自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终战敕令》,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了向盟军投降书,日本沦为盟军占领国。

此时,东条英机隐居在家中,接受了自己必然会作为战犯被逮捕的事实。

但他曾经向别人,吐露了自己复杂的心情:“接到天皇诏书后,我必须遵照天皇的旨意行事。我愿意全心全意地接受战争责任人的角色,为国家尽我最后的一份力量。”

“……战争责任人是罗斯福。我不能接受被称为战争责任人。而且,我将根据敌人的行动来考虑如何处置自己。”

1945年9月11日,东条英机被捕后,用手枪射向胸部企图自杀,但未成功。枪声响起后,盟军宪兵立即冲进来,对东条英机进行急救。

由于子弹击中心脏附近,未击中要害,故而美军成功将东条英机的性命给救上来。

东条英机住院期间,美国陆军中将罗伯特·艾克尔伯格等多位军方高官前来探望,但除了家属外,几乎没有日本人前来探望,这让东条英机感到非常失望。

不仅在战争期间东条英机行使职权时,而且在战争结束后,日本上下对东条英机的不满之声都十分强烈,特别是在东条英机自杀未遂之后,报纸和文化界对东条英机的批评更是愈演愈烈。

随着对战犯嫌疑人的认定和逮捕不断推进,军队人员自杀事件不断增加。

由于东条英机自杀时使用的是手枪,而非匕首,这引起《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等报纸的批评,他们将其与阿南等其他陆军高级将领的自杀事件进行了比较。

认为与阿南等使用冷兵器切腹自尽的将领,东条英机使用手枪,这种没有多少痛觉的自尽方式,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同时,当时也有媒体认为,东条英机之所以选择对心脏开枪,而不是对脑袋开枪,就是为了不想死,是在故意做戏,试图洗脱自身的累累罪责。

关于东条英机自杀未遂的原因,还有两种说法:一是东条英机是左撇子,却用右手扣动了手枪的扳机;

二是东条英机使用的枪,是其二女儿真纪江的丈夫、近卫第一师团少佐古贺秀政的枪,他对该枪的使用并不习惯,握得也不稳。

九、成为甲级战犯,被绞杀

在被审判期间,东条英机的首席辩护律师,为其所做出的辩护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这场战争是西方经济压力下的自卫战争;

2.天皇从未否决过顾问的建议,因此他没有责任;

3.大东亚政策不是侵略行为,而是旨在将亚洲殖民地从西方手中解放出来;

4.日本从未违反过国际法或条约。

东条英机还在宣誓声明中声称,他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本国战败的责任”,而非是侵略他国的责任。

每当有人向东条英机指出,他自己的主张与他在外交谈判中实际采取的言行不一致时,东条英机总是狡辩称“外交是活生生的东西”“它会根据对方的反应而改变”。

但这样的狡辩没有得到法官的认可,最终,东条英机被列为甲级战犯,判犯有破坏和平罪和违反习惯战争法罪,并被判处绞刑。

此次判决的显著特点是,在东京审判中被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广田幸之助、松井宏图等7名被告人,都是因未能阻止南京大屠杀而以第55条罪名被判处死刑。

对于东京审判的判决,东条英机在遗嘱中写道:“这次审判最终是一场政治审判。它永远不会失去胜利者审判的性质。”

东条英机在行刑前,还特意创作的一首歌中表达了自己的信仰:

“再见了,今天我将跨越人世间的深山老林,欢欢喜喜地前往三田。”

“从明天开始,我就可以在米塔的陪伴下,无忧无虑地安然入睡了。”

“日月如萤火虫般闪耀,三田光辉在我眼前闪烁。”

1948年12月23日,东条英机在巢鸭监狱执行了死刑。逝世,享年63岁。

绞刑结束后,死者的遗体没有被送回家属手中。

根据后来公布的美国官方文件,死者的遗体被送到川崎的美军基地,然后于上午7:30被运到横滨的久保山火葬场。

火化后的遗体被碾碎,收集起来,甚至连骨头碎片都没有留下,然后由从横滨临时机场起飞的飞机连同骨灰一起撒向太平洋海岸 50 公里外的地方。

其理由是,必须永远消除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被当作英雄或受难者崇拜的可能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