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做孩子情绪的翻译官

十二点读书 2025-02-21 14:18:00

夫童蒙之性,若春溪之潺湲,时见湍流激石,偶作回漩。

昔子产不毁乡校,以其知民意如测水文;今之父母欲解童言,当效译官通殊方之语。

“为子之情译官也” 此诚善言,深契育人之理。

盖为人父母师长者,当如译官,通子之心,解子之情,导子之行,与之共长。

2

其一曰"闻道在耳,解意于心"。

钟子期闻伯牙操琴,辨志在流水,此非特听其宫商,乃解其心弦也。

今童稚执帚为马,掬沙作炊,父母若但斥其妄,犹责庄周不知蝴蝶。

韩昌黎《师说》云"闻道有先后",

今当谓"闻情有深浅"。若俯身作平视,则稚子眉间山岳自开。

3

其二曰"情通寰宇,理贯天人"。

孟母三迁,非独择邻,实乃明童蒙之性如素丝,染苍则苍。

今人常见孺子啼哭,辄曰"胡为乎泥中",殊不知此乃其"式微式微"之叹。

王阳明尝格竹七日,今父母格童何如?当知啼笑皆文章,须作《尔雅》释草木。

4

其三曰"导之以矩,化之以柔"。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

今童子忿作,若决金堤,智者当为郑国渠,愚者乃作鲧之堙。

昔管仲治齐,通货积财,与俗同好恶;

今导引童蒙,亦当顺天时而动。

诸葛亮七擒孟获,非以力胜,乃使其心服。

稚子撒泼,岂非南蛮作乱?当效武侯攻心为上。

5

其四曰"教学相长,慧命同参"。

程门立雪,非徒弟子求学,实乃师者受教。

今观稚子涂鸦,或见吴道子笔意;闻童谣俚语,或得太白遗风。

陶渊明"久在樊笼里",今之父母若能破"家长"之执,便可共适"复得返自然"之乐。

此非特育儿,实乃育己之修行也。

6

嗟乎!昔仓颉造字而天雨粟,今父母译情则心田穰。观稚子如读无字天书,解童蒙似译西域梵经。

若能以庄生齐物之心待之,以屈子香草之德化之,则家园可成杏坛,庖厨可为兰室。

做子女情绪之译官。倾听以知其心,共情以纳其情,引导以管其绪,共同成长以修其行。

如此,则子女之情得舒,家庭之和可期,教育之功乃成。天下父母皆成译经大德,四海童子俱是菩提幼苗,岂不美哉?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