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涓涓墨香

李商隐,大唐著名诗人。
仕途,处在党争夹缝中的他,一生很不得志。
才华,和杜牧合称“小李杜”,诗歌千古传颂。
李商隐一生写诗隐晦迷离,难以索解。
但是,在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李商隐去拜访恩师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此时他正官居高位,然而此去,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心情十分不悦的李商隐在客厅的墙壁上,题了一首针对性极强的《九日》诗,来表达自己对令狐绹的不满,短短八句,读后令人瞠目结舌。
《九日》
李商隐〔唐代〕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李商隐这首《九日》,可以说是描写重阳节的名篇,也开启了重阳节缅怀追思亡者之先,且深沉哀伤。
那么这首诗李商隐究竟在说什么?平生只写隐晦诗的他,为啥写下如此尖锐的诗篇来讽刺令狐绹?令狐綯看到此诗,他的处理方式又是你想不到的。下面我来给大家一一解析。

1、这首诗,李商隐究竟在说什么?
公元849年的九月九日,李商隐去拜访恩师的儿子令狐綯,巧合的是,这天令狐公子没在家,也许是公务,也许是祭祖去了。
空落落的客厅里,李商隐一个人思绪万千,想当年,在这里与恩师令狐楚对酒当歌,谈经论道,窗外霜天万里,白菊铺绕台阶,而现在,尊人已去,物是人非。
此处之痛、之思,只有失去亲人的人才能体会。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挥手间,十年过去了,恩师老人家在黄泉之下消息全无。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商隐我独自把酒,缅怀追感您的厚遇栽培,怎不令人泪洒衣襟。
李商隐对恩师深深的怀念,对比现今其子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排斥,心中十分不爽,于是诗中写到,恩师在世,知人善任,广罗人才,而你不肖乃父,不能继承父风。
此刻,李商隐只能以“楚客”自喻,像屈原那样徒然地哀吟江蓠的诗篇。
如今的你(令狐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门可罗雀,而我已被拒之门外,再也受不到昔日恩师给予我的礼遇。
这就是李商隐这首诗想要说的话,他借重阳之日,樽前怀思恩师令狐楚,以表达对恩师之子令狐綯的不满,可谓直来直去,不再隐晦。
通过字里行间,能深深体会李商隐内心沉重的忧郁;通过题诗于客厅墙壁上,似乎也能感觉到他仍然希望令狐綯回心转意,重视自己,接纳自己。

2、李商隐为何写诗直讽令狐綯?
李商隐虽是唐朝皇室宗族,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皇族待遇。他幼年丧父,随母长大成人,家境困厄,却不废学业,因此小小年纪,在文士之中就小有名气,16岁的时候得遇恩师令狐楚,令狐楚也非常器重这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在其栽培下科举中地。
不久,恩师令狐楚谢世,朝廷党争激烈,加之就婚王氏,李商隐的仕途受到了极大的排挤。万般无奈之下,他曾多次找到身居高位的令狐綯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而令狐綯怕受到党争的牵连,亦或是本来就对李商隐有某种成见,故此迟迟不做回应。
这使得李商隐感慨万千,万千不爽。心中暗道:“兄弟一场,竟如此待我。”于是恼羞成怒,抛开隐晦,写下《九日》一诗,直讽令狐綯不通人情,不及其父。此时的李商隐完全没了斯文,令人瞠目结舌。

3、令狐綯看到此诗,他的处理方式也是你想不到的。
前文提到,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三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到令狐綯家拜访,试图说服他的兄弟提携自己,弄个一官半职。
但事与愿违,因其不在家,李商隐心情十分不爽,于是写下了讽刺诗《九日》,以表达不满,之后就打道回府了。
李商隐这样做,也许有他的想法理由,但是求人办事,不给办,就恼怒,讽刺,似乎很不君子。
他走后不久,令狐綯回到了府里,得知李商隐到访,也看到了客厅墙壁上的题诗,心中十分惭愧和惆怅。
惭愧,毕竟李商隐是家父的门徒,自己和他虽不是发小,但是毕竟在一起学习、共事了好多年,如同兄弟一般,总应该“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帮他一把,但是世事无常,自己也无能为力。
惆怅,李商隐来找自己好多次,每次不是好言劝退就是避开不见,而李商隐却越拒越勇,之后再来,我可如何是好。
令狐綯倒背着双手,目不转睛的看着这首诗,看着看着,突然怒火中烧,大喊:“来人,把这首诗给我铲掉。”
家人慌慌张张拿着铁铲进到厅内,举起铁铲刚要铲,令狐綯突然说:“等等,先别铲,都给我下去。”
原来这首诗里有其父亲的名字“楚”,按着古礼和当地的习俗,毁坏有祖上名讳的是大不敬。如同古代举子们科考,在试卷中要避讳皇帝的名字中的字一样。
毁掉不行,看着闹心,无奈之下,只好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
这件事如同一根鱼刺,扎在了令狐綯的喉咙,使得他对李商隐的嫉恨再也无法化解,自此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了来往,可谓一诗绝交千古恨。

探讨几句: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更是优美动人,隐晦迷离,难以索解,却千古传颂。
就是这样一位沉稳、内敛的大才子,却在那一瞬间,奋笔疾书,写下了《九日》一诗,来表达对恩师的思念、对其子令狐綯的不满。
诗中透露着失意和辛酸,希望得到贵人的提携,却遭到无情的冷遇和排斥,可谓非常的卑微,令人叹息。
然而,求人不成,恼羞成怒,即写诗来针对、来讽刺,似乎也有有才无德,不够正人君子之嫌,令人鼻息。
那么,人生在世,世事无常,究竟该不该人在难处拉一把,能帮人处且帮人呢?该不该人在难处别寻亲呢?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在评论区咱们聊聊。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