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的诸多文章里,对身边诸多人物与事件皆有记述。然而有位至亲,鲁迅竟从未提及,这人就是他祖父周福清。虽关系亲近,却在鲁迅笔下毫无踪迹。
大家晓得,鲁迅幼时家境不错。可到他13岁,家道猛地衰败,根源在他祖父周福清。因某些缘故,连鲁迅自己都不好意思讲,所以对祖父相关之事,索性压根儿就不提及。
【殷实的家境】
从鲁迅作品的细微之处,能察觉到他家境相当富裕,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从那些不经意的描述里,就能感受到他过去所拥有的富足生活状态。
就像他小时候常去嬉戏的百草园,其实就是他家菜园,差不多四亩大小。可这不过是其中一块地,鲁迅家所有田地拢共算起来,大概有五六十亩呢。
而且,他家宅院宽敞,还有好些佣人。鲁迅小时候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根本不用为吃穿发愁,生活上完全有人照料,啥都不用自己动手。
同一时期,他念书的三味书屋可不得了,那是绍兴城里当时名气最大的私塾,一年只收8个学生。这私塾教学讲究因材施教,注重依照学生特长培养,就想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出息。
在绍兴城里,三味书屋的教学资源那可是顶尖的。鲁迅能到这家私塾念书,不难看出当年周家的家底殷实,在当地有一定的实力。
即便后来家境衰败,鲁迅父亲重病在身,他仍在几年间,频繁跑去当铺,把家中物件换成钱,接着给父亲买药治病,从未间断。
他父亲离世后,族里进行房产分配,他也能获几间房。可他嫌分的数量少,觉得不公平,就和族里的长辈们产生激烈冲突,关系闹得很僵。
种种迹象表明,鲁迅家的条件不一般。鲁迅之所以能有这般家境,得归功于他祖父周福清。是祖父的缘故,才让鲁迅家有了这样的状况 。
【周家发迹的根源】
和鲁迅比起来,周福清的命差多了。他家世世代代务农,家境穷困,从小就生活在贫寒之中,妥妥的寒门出身,远不像鲁迅那般顺遂。
然而周福清跟同年纪的人有所不同,他不甘心一辈子平淡度过。他渴望像城里那些被人尊崇的“老爷”一般,获得成功、成就功名,赢得众人的敬仰。
为改变命运,他打定主意要读书认字,争取考中功名。在当时那个时代,周福清确实没啥别的法子,要想改变现状,这条路几乎是唯一选择。
但这条路着实不好走,得先考中秀才、举人,才有机会去拼进士。每次科考几十万考生参加,最后却只有300人能成进士,从这比例就能明白,考进士的难度不是一般大。
况且读书花销不小,普通家庭压根没那经济条件供孩子念书。读书所需费用对多数家庭来说是笔不小开支,很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孩子读书的花费。
好在周福清挺走运,那会儿三台门族房书塾观念开放,准许人旁听。只是来这儿念书的多是富家子弟,要想蹭课,就得承受他们的嘲讽。
周福清这人特别沉得住气,别人说啥他压根不往心里去,一门心思光琢磨老师讲的每一个字,耳朵竖起来,把老师的话听得那叫一个认真。
得承认,这人天赋异禀。没书没笔,光凭脑子记老师讲的东西,还能反复琢磨领会。就靠这,他居然一路顺利,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
接下来得去考进士,可这赶考路上的盘缠要几十两银子,周福清根本拿不出。好在私塾老师赏识他有才华,就资助了路费。周福清没让人失望,顺利考中进士,达成目标。
就这么一下子,周家的阶层迅速跃升,从普通农户摇身变为官宦之家,真像是有一人得势,全家都跟着沾光,迎来巨大转变。
周福清考中进士后,进入翰林院当起见习生。翰林院这地儿,工作轻松,地位挺高,往后升职机会多。不过有个明显短板,就是俸禄不多,可它确实算得上既清且贵之地。
很明显,周福清不稀罕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比起这些没实际用处的,他更青睐实实在在、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
经他努力争取,终于获得外放任职机会,去金溪县当了县令。
周福清虽对名利有追求,但为官表现出色。他清正廉洁,关爱百姓,做事讲究实事求是,工作效率颇高。刚到任,短短几个月,众多积压已久的老案子便都被他处理妥当。
他这么做,可就把不少同僚跟当地士绅给得罪了。这些人合伙运作,让周福清丢了官职。换做一般县令,恐怕就彻底没机会了。可周福清是进士,朝中大臣多是进士出身,重罚他不符合自身利益,不愿开这先例。
所以周福清就转去做学官,当了个教职。学官这职位,虽说地位不低,可实际权力有限,如此一来,他便不大可能再招来麻烦事了。
周福清历经波折后想开了,把家中钱财都花出去捐了个官,得以进入内阁当书记官。之后他长期在朝廷核心地带任职,官位不高却积累了众多人脉,周家的家底也在这段时间攒起来了。
【鲁迅不愿提起的秘密】
1893年,周福清母亲离世,按照旧俗,他得回家守孝。在过去,家中长辈去世,官员要离职回乡丁忧,周福清也不例外。
没回家多久,他就气得不行。为啥呢?他长期不在家,周家那时已家境优渥,他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他爹,一直过着安逸日子,不愿在读书上吃苦受累。
周福清一心盼着周家世世代代都能出读书郎,历经几代成为实打实的官宦家族。可如今瞅见儿子这般没上进心,他心里头哪能不气呢。
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周福清认为自家儿子没长进,跟自己长期不在家有关,不能只怨儿子。所以丁忧那几年,他努力督促儿子学习。可周伯宜确实不是读书这块料,考中秀才后就再难进步。
周福清琢磨着打通关系,好让儿子能混个举人当当,这样门庭也就保住了。可无奈啊,他根本凑不出疏通关系所需的这笔钱。
巧得很,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帮老乡过来找他。这帮人都是他的同乡,也不知怎么就挑了这个时间过来。
来的全是绍兴城里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周福清瞧他们那模样,心里明白,这些人肯定是有求于自己,不然不会摆出这副阵仗。
果不其然,聊了半天闲话,对方才说出目的。朝廷要增设恩科,可他家儿子都是浪荡公子,考不上,就凑了些钱想打通关节。他们在绍兴城住久了,没门道,就来找周福清,毕竟他在阁里待过,人脉广。
这事儿,弄不好得丢命,按常理周福清不该答应。可一想到自家没出息的儿子,他最后还是横下心来,决定冒险一试,哪怕要承担极大风险也顾不上了。
的确,周福清想着把自家儿子名字偷偷掺进去,拿旁人的银子来给自己办事。
那些人走了以后,周福清喊来仆人阿福,打发他去杭州找殷如璋。殷如璋是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他和周福清曾都在内阁做事,彼此间有点交情。
阿福接过周福清写好的信,赶忙朝着杭州奔去。到地儿后,他将信和里头夹着的银票递给殷如璋,事儿办妥,旋即匆匆返程向周福清汇报情况。
一开始事情进展颇为顺遂,可阿福走开没多久就又回来了。为啥呢?他寻思这么一大笔银子,没个字据哪行呀。所以转身就跟殷如璋索要字据。
这事就咱俩知道,写凭据那不犯傻嘛。所以殷如璋坚决不承认有这事儿。阿福一听就急眼了,跟殷如璋吵了起来。这一吵引来了不少人围观。殷如璋想赶紧摆脱,就拿出周福清的信,称自己没拆封,啥都不清楚。
科举要是作弊,那可是大罪。平常不查便罢,一查铁定严惩,抄家砍头都有可能。偏偏这次科举是慈禧太后特开的恩科,出了这档子事,就像公然冒犯太后。所以周福清直接被抓进牢里,只等秋后受刑。
周家没辙,只能赶忙救人。无奈之下变卖家中产业,打通各种关系,托人给周福清说情。周福清最终从轻处置,可周家却因此把家财花得精光,家境从此衰败下去。
鲁迅父亲就此病倒。过了好些年,周福清终于回到家,瞧见家道中落,自觉多年打拼全白费,满心绝望,成天骂骂咧咧,连慈禧太后都被他数落,往昔努力似都付诸东流。
家里发生这般不光彩的事,鲁迅当然不想说起。但祸福相依,正因为这变故,鲁迅看清世态冷暖从而觉醒。后来,他拿起笔做武器,追寻真理,像明灯般照亮人们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