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旭明
那一年,我走进了医学教育的大门。白大褂还穿得不太自然,讲台也让我有些踌躇不前。站在一群聪明好学的医学生面前,我仿佛就是一颗刚破土而出的种子,微微颤抖,却满心热望。

第一次授课,我紧张得几乎没睡;面对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却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承担“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呼。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肩负着双重责任:传授知识,更传递信念与良知。每一个术语、每一次案例分享,都是学生未来临床判断力的雏形。这让我意识到:我要的不只是“讲好课”,而是要“种好种籽”, “管理好菜园”。
我开始反复备课,逐字修改教案,把病理图谱一页页琢磨透,把前辈的讲义一条条拆解重构。那时候的我,就像一株小苗,第一次感受到风雨的压力、阳光的期待、泥土的沉默。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光里,我学会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如今想来,那段“萌芽期”的日子虽然青涩,但无比宝贵。它让我明白:成长并不在于一跃而起,而是一次次站起来,一次次挺直腰杆,在教学楼的灯光下,在学生的提问中,一点点长成一片菜园,一棵可以为他人遮荫的树。
进入医学教育的第二年、第三年……那些曾让我焦虑的讲稿开始变得熟悉,学生的提问也不再让我慌张。可新挑战也随之而来:课程改革、科研压力、学生多元的心理状态,现实像一层层压在根上的土壤,逼迫我不断向下,向内,向更深处延展。
我逐渐明白:教育不是一种灌输,而是陪伴;不是播种完就结束,而是愿意留下来,等种子发芽,等枝叶展开,等它经历风雨之后,真正成为自己的模样。
于是,我陪学生备赛、论文修改,带他们做实验、实习,甚至在他们低谷时,一起散步谈话,讲讲我当年走过的弯路。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株老树,没那么夺目,却能在季节变换中守住一方宁静。
时间是最温柔却最坚定的对话者。它从不急于告诉你答案,却会在某一天,也许是学生毕业后的一封信,也许是他们重返校园时的一句“谢谢您当年的鼓励”,或悄悄给你一个微笑。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年里,自己不仅是那株不断扎根的树,也早已成为一片树林中的一部分:与学生们一同成长,与知识共振,与时代同频。

作者军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