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在中国古代常常有之,例如周厉王“防民之口”,秦始皇“焚书坑儒”,东汉“党锢之祸”,北魏“国史之狱”、北宋“乌台诗案”等。不过,中国的文字狱的顶峰还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明朝最为严重。我们对比明清的文字狱案件发现,明朝的文字狱多是禁锢自由、“异端”思想,而清朝的文字狱主要是打击反清言论,和打击朋党,但是不禁止早期启蒙思想传播,因此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一,明朝初期:文字狱的巅峰明朝的文字狱集中发生于洪武年间,此后是断断续续发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号召天下儒生为新生王朝服务,然而一些儒生竟然怀念元朝。针对这种现象,朱元璋就采取杀害、抄家的办法,逼迫他们效忠。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朱元璋
而朱元璋试图拉拢儒生,又遭到了武将的不满,武将们便暗中挑拨、讥讽、污蔑,最终导致文字狱的发生。明朝初期投靠朱元璋的文人,几乎都死于朱元璋之手,例如当时鼎鼎有名的“吴中四杰”“明初三大家”都基本遭到了朱元璋的迫害。
高启
高启是“明代最伟大的诗人”“明初诗人之冠”,此人孤高耿介,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他写的诗豪放奔腾,具有浪漫主义气息。他曾经是张士诚的幕僚文人,自然也遭到朱元璋的猜忌。他辞官之后,居住在江南。后来苏州知府修建府邸,就请高启来写上梁词,高启就写下了一篇《郡治上梁文》。苏州府治原本是张士诚的宫殿遗址,而高启在文中有“龙盘虎踞”一词,朱元璋便以此为借口将高启腰斩,并且牵连了许多人。
朱元璋建立厂卫制度,对文人进行严密的监督。诗人钱宰在家里写下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就是发一点上班早的牢骚,竟然被朱元璋得知。第二摊上朝,朱元璋说“昨夜做的好诗,不过有一个字用得不好,我已经帮你改过了。”吓得钱宰跪地求饶。
朱元璋时期的部分文字狱案
朱元璋喜欢捕风捉影,大臣稍微不慎,就可能因为一两个字而被杀。到洪武晚年,稍微有名气的文人都基本被朱元璋诛杀,因此朱元璋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杀文人最多的皇帝。他读到《孟子》,其中有“民贵君轻”之言,结果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孟子牌位撤出孔庙,删改《孟子》一书,只留下三分之二。
现在已经无法统计朱元璋到底发动了多少起文字狱,光是《百度百科》统计的就多达20多次。洪武年间,文人朝不保夕,陆续辞官归隐。由于“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刑法禁束,隐居的文人也是噤若寒蝉。当时,“吴中三高士”之一的王宾精心研习医学,以逃避征辟为荣,可见当时文人的心态了。
二,捕风捉影,明朝文坛的凋零朱元璋之后,明朝的文字狱并没有结束,而是断断续续地发生。和朱棣有关的就是方孝孺案。朱棣灭方孝孺十族,并下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方孝孺的门生就将方孝孺的诗文改为《侯城集》,后来有许多人因为家藏方孝孺诗文而被斩。另外,朱棣规定任何文章不准有方孝孺相关的信息。
除此之外,关于建文帝的文字也不能写。靖难之役和建文帝出走的一些传闻被编成了戏剧,在民间传播。朱棣大怒,下令将这些剧本全部焚毁,“敢有收藏者,全家杀了”。此外,永乐年间因为出题获罪、进书获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的资料
大量的文字狱发生,导致明朝前期的文人不敢针砭时事,于是兴起了所谓的“台阁体”,也就是对明朝歌功颂德的诗文。于是整个明朝前期的诗坛、文坛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明朝也是中国诗歌最为凋敝的时代。
文字狱败坏了文风,导致“台阁体”诗词侵霸文坛。“台阁体”诗的出现和繁荣,是中国文化史的倒退,而文字狱就是这倒退的决定性因素。——张品《略谈明初文字狱对明朝文坛的影响》
小说方面,明朝前期也是一片荒芜。元末明初,出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两书基本在元末成书。此后明朝文坛就枯寂了很久,直到明朝后期才出现了《西游记》。
传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得知施耐庵写了《水浒传》,担心流传出去造成天下大乱,于是就要审查内容。施耐庵慌了,立即写出了《封神榜》,其内容歌颂新朝,又荒诞不经。朱元璋看后,认为施耐庵有疯癫,施耐庵因此保命。这个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是也反映了明初文字狱多么严密。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的资料
在诗歌的创作上,明朝明显就是低谷。散曲在元朝时期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在明朝却戛然而止。在诗方面,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质量总体低劣,还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诗人的诗味同嚼蜡,个别不是诗人的人偶尔却写出优秀作品,如于谦的《用煤炭》,戚继光的《马上作》。在词方面,陈廷焯提出“词至于明而词亡”,明朝的词直到快灭亡了才出现陈子龙这样的优秀作品,而他们的作品又大多数写在明朝灭亡以后。
台阁体的创造者:三杨
而明朝相比,清朝的诗歌堪称“中兴”。钱仲联评价清诗“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清朝的诗词大家辈出,如赵翼、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龚自珍、蒋春霖、秋瑾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一共两册,辽、金、元、明一共占据一册,而清朝单独占据一册。《元明清词辞典》一共收录843首词,其中清朝582首,而明朝只有134首,元朝也达到了127首。实际上从质量上讲,明朝的词还不如金元二朝,,金元至少还有元好问、萨都刺等大家。
三,打击新兴思想,禁毁天下书院明朝中后期,新思想不断产生,而明朝则选择高压手段镇压。在科举上,明初文体格式没有限定。到明朝中期,八股文出现了。1487年,明显下令科举由考“经义”改为考八股文,考试内容必须是代圣人立言,而内容必须是来自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不仅自由发挥。这使得后期的科举考试难以选拔出思想活跃、文笔优美之人。
明朝中期,文字狱的数量有所减少,使得社会舆论风气较为开放,于是小说、戏剧开始恢复起来,文坛开始出现了新的现象。但是明朝依然在打击新思想。如嘉靖年间,出现了颜钧、梁汝元等进步思想家,但是明廷认为他们的思想诡怪狂妄,于是将他们逮捕,下令杀害。
万历年间,出现了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家李贽,他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人人平等,独立思考,打破圣人的权威。此种学说被理学家称为“异端”“离经叛道”,因而遭到了打击。李贽担心自己的书会被毁掉,于是取名为《藏书》、《焚书》。万历三十年,李贽最终被缉拿,死于死于狱中,他的书果然多次被焚毁。
明朝还大规模打击书院教育。书院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是宋代各大学派的阵地,是宋代学术自由的象征。明朝前期,书院走向了衰落,主要原因是明朝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屡兴文字狱,造成了民间学术活动凋零。明朝还规定“科举必由学校”,不重视、不提倡、不鼓励书院教育。如白鹿洞书院元末毁于战火,一直到1438年才重建,荒废了87年。这使得明朝的书院沦为了科举制的“培训班”。
明朝后期,书院增加,其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但是明朝却大规模毁灭书院。1537年,明朝下令毁掉传播王阳明、湛若水之学的书院,明朝将阳明心学视为伪学、邪学,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1538,明朝下令年“毁天下书院”;1579年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张居正的禁毁,彻底断送了明代书院因王、湛讲学而蓬勃兴盛的大好局面”。
1625年,明朝下令“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许多书院也被当做东林党讲学之地而被毁灭了,“本来已经走在下坡路上的书院,经此一劫,就再也不可挽回地滑向低谷了。”实际上,明朝禁毁书院不仅仅是四次。据史志记载仅仅在万历时期就有八次禁毁书院,天启年间也有两次,嘉靖年间两次,一共就有了十二次。
综上所述,明朝的文字狱除了维护皇权的权威之外,还在于扼杀社会的新兴思想,保障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这和清朝打击反清言论具有很大的区别。清朝时期,启蒙思想不会被社会打击,因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才能够著书立说,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性质思想。明朝的文字狱,导致思想禁锢、文坛凋零,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
湖南大学邓洪波《明季三毁书院及其影响》
[抠鼻]明朝已经开始落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