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有10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一人敢和朱瞻基抢皇位?

纵横话史 2025-04-21 02:25: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朱高炽有十个儿子,个个血统纯正,可等皇位传到朱瞻基那儿,竟没人出手争?

就连最有资格的嫡亲兄弟,也低头让路,这是怕谁?还是早就认命?

立早一步

皇位还没到朱高炽手上,朱瞻基就已站在了龙椅前。

朱棣十二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那年才十二岁,太子朱高炽还健在。

这一招,朱棣摆明要绕过中间的皇子,只认这一个孙子。

按常理,太子在,皇太孙不能立,可朱棣破了规矩,就不想留口实,不是信不过朱高炽,是太了解这儿子——太软,不狠,不像自己。

而朱瞻基不一样,朱棣带他亲征,打鞑靼、战安南,一路让这个少年皇孙站在军阵最前头,赏也赏得大,罚也罚得快。

建文旧臣、宗室子弟都知道,皇上心里真正的传人,是这个少年皇太孙。

老朱家讲血统、讲出身,但更讲拳头。

朱棣为什么立孙不立子?因为朱高炽守得住城,但撑不起国。

朱高炽心里也清楚,自己是被父亲强压出来的太子,靠的是长子身份,真要拼起实力,一准完败。

所以朱高炽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把东宫印章交出去,公开立朱瞻基为太子。

不是装腔作势,而是赶紧撇清,把太子身份锁死,别让人怀疑。

那句“浮议喧腾,今即以付之”,说得重,背后的意思却轻巧:这事别再吵,皇位我替老爹保一段,终究还是我儿子的。

从那一刻起,其他皇子想都不敢想。

朱棣的钦点,朱高炽的交棒,朝野的默认,三个力量捆一起,朱瞻基的正统性比谁都稳,而且,最会反的那个人,还没死。

后患未清

朱高煦,朱高炽的亲弟,这个名字一出现,明朝宗室就要低头叹气。

谁都知道,朱高煦一辈子盯着皇位,嘴上不说,心里不忘。

朱棣在位时,朱高煦曾数次,试探太子底线,朝会跟太子唱反调,军中逼父亲改立,连侍从都看得出来,这人“野心太盛”。

朱高炽继位,朱高煦嘴上恭顺,心里不服。

真正的爆点在朱高炽死那年,朱瞻基还没登基,赶回京城途中,朱高煦在北平,私下召集旧部,密谋半路截杀。

消息传回京城,几位皇子一夜没睡,要是朱瞻基被劫,那接下来不光是争皇位,而是灭满门。

朱高煦一旦得手,先砍的就是朱瞻基,再下手的就是那几个弟弟,这是生死局。

朱瞻基几位兄弟都懂这个道理。

一个人篡位可以成功,一群人争位只会全死,于是那年初夏,十位皇子齐聚宫中,表态只认一个兄长,文书留下,玉玺盖章,皇位只能传朱瞻基。

这一套操作下来,不是讲感情,是保命,宗室内部,最忌混战。谁出头争位,就是破局之人,就是族群罪人。

等朱瞻基顺利登基,先封功臣,再清反贼。

朱高煦这颗雷也没藏太久,几年后就借故叛乱,被削藩、囚禁、处死,那几个本来还有点野心的兄弟,看完这一出,彻底熄火。

不是没人敢动,是谁动谁死。

夺权封喉

朱瞻基还没在皇位上坐热,封疆大计就已经启动,不是修庙,不是祭祖,第一件事,是动刀子削藩。

朱高煦刚被平定,这场叛乱虽短,后果却长。

藩王手里握兵,自建制、自给养,这才是明朝皇帝的睡不安枕。

朱元璋立国初年说得好,“亲王镇国,不干政”,可真到了朱棣、朱高炽这一代,哪一个不是又带兵又议政?兵不削,藩不静。

朱瞻基动得快,一纸旨意,把各地藩王卫队“调往边镇”守防线,名义上抗敌,实则抽骨。

这下护卫都走了,王府门口只剩几人看门。

朱高燧自请解兵,表面谦顺,实则精明——谁还不认清局势?

然后是地盘,过去封地虽小,可管得宽,王爷说话顶用。

现在呢?不许离地、不许招朋、不许写信串门,连兄弟之间见个面都要奏请内阁、层层批复。

五弟朱瞻基被改封外地,与八弟朱瞻坤道别,两人站在驿站门口,“执手相看泪眼”,这是兄弟情?

错,这是生死离。

朱瞻基清楚,血亲绑不住人心,刀和律法才是皇帝的亲骨肉。

原来各藩王有兵有地,说话能震三省,如今连个小旗头都管不了。

仪仗剩下几人,护卫裁撤得一干二净,只能靠朝廷拨给粮饷过日子,这不是王,是装饰品。

以前朱元璋怕宗室造反,朱棣怕儿子互斗,朱高炽怕弟弟复辟,到朱瞻基这代,怕什么都不怕了——兄弟一窝,没人有牙。

明面上封王,暗地里圈禁

谁反抗?没机会。谁犹豫?晚了,削藩这刀,不是试探,是封喉。

虎威压身

兵权收了,地盘控了,可要让人服,还得靠人,朱瞻基不是纸糊的皇帝,骨头硬、胆子大,这才是真正让弟弟们闭嘴的底气。

他是朱棣一手带出来的战将,十二岁上阵,从塞北杀到云南,刀下见过血,身上挨过箭。

别人念书练字,他带兵破敌。

将士们喊“太孙千岁”,喊得比喊“皇上”还用劲,战场上捡回一命的,不怕朝堂折子。

兄弟们不是没想过试试水,可朱高煦一案,砸醒了所有人。

兵败被俘、囚于大牢、发配高墙、亲兄弟下旨赐死,尸体还没凉透,家人就被剃发圈禁、财产抄清,一条血路被当场踩断。

从那以后,王爷们明白了:朱瞻基不是朱高炽,他不会劝说,他只动刀。

皇帝还会安抚吗?会。但不是手软。

赏赐很足,珠宝、田契、锦袍、香料,年年发,一点不吝啬,可谁敢多收一文,都会背后发冷。

赏是手段,不是温情。

有王爷胆子大,想着联络旧臣,刚派人出门,门口已经站满锦衣卫。

削爵、圈禁,关进封地,看日头落山过一生。

朱高崇、朱高燧这些人,前脚还在朝中作诗,后脚就归家养老,活像隔绝人世的幽灵。

朱瞻基弟弟朱瞻域曾说:“兄如虎,弟如鼠”,听上去谦虚,其实是服软,“虎”字不是尊称,是畏惧。

再看儒家祖训,“兄为父,弟为子,父子无别”,朱瞻基是嫡长子,是皇太孙,是正统继承人,背他,就是逆纲。

朱棣能逆,是因为成了,弟弟们想学,没资格,一旦失败,不止灭身,连儿孙都要一同斩草。

不是他们不敢,是活得太明白。

明朝皇权之稳,靠的是规矩之外的狠劲,朱瞻基把这事做到极致。

他不等你起意,不等你布局,一刀切下去,连根拔起。

之后几十年,宗室王爷都过一种日子:不能谋事,不能谋权,连谋生都得听内廷安排。

最后一次王爷反叛,出现在嘉靖年间,宁王朱宸濠造反,自立为帝,结果三十天内兵败、首级送京,藩王叛乱彻底绝迹。

朱瞻基手里这把刀,从宣德初年举起,一直砍到明朝覆亡,没有一位王爷能再掀起风浪。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