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飞机在天上轰、毒气在地上滚、阵地换了好几轮,最后连一整支德械师都几乎打没了
富金山到底发生了什么?


它扼守合肥到武汉之间的交通咽喉,是绕不过的门槛,想攻武汉,得先拿下这块山地。
日军看上了这个点,直接动了大手笔。
第13师团、第16师团加上第10师团一部,两万多兵力、几十门重炮、24架飞机、还有毒气弹,一路压了上来。

摆明了就是要撕开中国军队的防线,把大别山炸个透,再冲进武汉。
国军没退,第71军顶上,宋希濂亲自坐镇。
36师、88师、61师,还有51军的一部分,全上,其中36师是全德械配置,出自黄埔,战过淞沪、守过南京,是当时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主力之一。
敌强我弱?不,看人数,日军多;看火力,日军重;但看死磕的意志,第71军硬顶到底。

富金山前的白龙岗、丁大营、熨斗山,全成了焦点地段,日军一路推,国军一寸不让,战线来回拉锯,阵地一天能换手三次。
山脚下村庄被毁了十多个,不是战斗打烂的,是日军主动烧的。
砍光了山林树木,还不够烧尸体,又把村子拆了添柴,山顶焦土一片,白骨成堆。
飞机低飞轰炸,从早炸到晚,炸完还投毒气弹。

芥子气一放,地上草木都化了,兵倒了一片,国军只能用湿毛巾顶在脸上抵挡,没防毒面具,没制毒弹,能活下来的,全靠命硬。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71军没动,阵地死守了十天,十天不长,一场仗能打十天,靠的是命堆出来的。

白龙岗守了五天,不是五天没人打进来,是五天打了又打,日军进来一次,36师打出去一次。
最后一次,连都没了,全员阵亡,一个活口都没下来。
敌人推上来,冲锋号一响,山头开始肉搏,没子弹了,拼刺刀;刺刀断了,扯着打;人倒了,后面再补上去。

白刃战拼得凶,连指挥官都上了。
一位连长,带头冲锋,手上三次中弹,最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日军阵地,跟敌人同归于尽。
熨斗山更惨,一个营上去,打了一夜,全没下来。
尸体堆在山沟,头顶还有日军丢下来的毒气罐,后来下山收尸,部队士兵都戴着湿棉布,还是有人走不出山来,咳血倒地。
36师顶着炸弹和毒气打,最后补给不上,很多人连步枪都没了。
打到最后,拿刺刀上战场,靠手雷清战壕,手雷没了用刺刀,刺刀断了掰铁皮。

飞机还在头顶炸,妙高寺那边原本是庙,被炸成了断壁残垣,宋希濂把指挥部就设在废墟里。
炸了就趴,炸完站起来接命令。
人都劝他下山,他吼一句:“36师要永远站着,不能趴下!”
伤亡开始失控,36师出战前一万一千多人,打完富金山,回来的不到800,88师也伤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部队几乎都是残缺建制。
日军也没好过,第13师团旅团长被炸断了腿,四个联队长两个死两个伤。

一个中队下来,原本一百人,剩四十人不到,拼到这个地步,日军都发懵了。
一个高地打三天,每次打完都要重组部队,中国兵太死磕,冲上去的人全没回来。
《朝日新闻》的战地记者写下了一句话:“伤亡过半,战况无进展”,这是互相碾压,谁先退谁先亡。

36师拼光了,这支出身德械制式、从淞沪血战里爬出来的王牌,在富金山这场硬仗中被硬生生打成空壳。
兵员从一万出头,打到最后只剩800人能走路、能还击,一整个精锐主力,换来十天阵地不丢。

说是德械,其实早在战役第三天,装备就开始掉队。
毛瑟步枪没子弹、MG34机枪卡壳、炮弹只剩最后几箱,全靠士兵顶上去。
战场后方弹药来不了,日军的飞机像盯死了一样,补给车一出动,炸一次,再派,就炸两次。
山下的道路全被轰塌,靠人扛着弹药爬山,扛上来还没发完就中毒气。
宋希濂调了88师上山接替,但连着三天,一线指挥回报都是一样:打不下去,火力压不住,兵顶不住,但他死也不撤,“不是撑不住,是不能退”。

他很清楚,一退,日军就能绕大别山南下,直接压向武汉。
于是,36师的陈瑞河师长咬牙干到底,兵一批批倒下,连一条完整阵地都守不住了。
最后干脆掏出最后一批家底,把全师剩下能打的800人组个突击队,打回去。
“突一次,能多拖一天”,陈瑞河带头突,冲完一次就受伤,被架下来,副师长接着上,最后换成参谋长带人上去。
一天之内换了三个带头的,没人退,打完最后一波,整支突击队下来不到百人。
这不是战术动作,是破釜沉舟,突击队不是为赢,是为多挡几小时。

这个时候,第13师团也绷不住了。
兵换了又换,部队编制几近崩溃,炮弹还剩,但没人敢再推前线,毒气也用完了,尸体堆着、山火没断,整座富金山像个炼狱。
十天之后,日军主动撤了。
不是国军追出去,是战线扛住了,敌人没法再推进,飞机撤、炮兵撤、步兵最后退了回去,把焦土和骨头留在原地。
宋希濂回头看36师的时候,脸没表情,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最痛心的不是阵地丢,而是看着建制的孩子们全灭。”

蒋介石通电全国,嘉奖第71军,说他们“精神上足使敌确认我愈战愈强”,但没人高兴。
送到医院的士兵,大多连名字都没法核对,一个护士说:“有的只剩编号,有的连编号都找不全。”
这仗,是36师的绝唱。

这十天,打掉了日军的计划。
富金山本是日军,在中原战线布的突破口,按照安排,打通合肥后沿山脉直取武汉西侧,再南压长沙,一路南下断中国命脉。

打到第三天,《大阪每日新闻》还在喊“胜利在即”。
第七天开始,口风变了。
《朝日新闻》记者写到:“中国军队未曾后撤一寸,攻击无法推进,伤亡日增”。
后面那句更刺眼:“敌非土兵,乃能战之军”。
日本在这一仗里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军队能组织起成建制防守,能坚持到正规战术对峙的程度。
战后,《陆军省战况通报》中写着:“第13师团编制需全面重组,后续兵员与物资补给需延期”,换句话说,接下来的武汉会战节奏,被拖乱了。

富金山阵地没换来胜利,却换来时间。
武汉守军得以加固部署,调集部队三万余、构建三道防线,长沙那边也开始抽调兵力应对,整体战线稳定下来。
富金山之后,日军指挥口中的“中国战线”,变成了“持久战泥沼”。
固始县战后修了,抗日英烈纪念碑,那块碑不高不大,上面镌着最简单一句话:“富金山,血未干。”
多年以后,台湾来的老兵站在碑前,扶着拐杖,没人说话。

2016年,《东方战场》拍到富金山战役,有人看完评论一句:“剧还没演完,人已经哭完。”
富金山血战虽烈,精神却未泯,36师虽亡,其气不灭,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到底的意志早已深植人心。
这场仗输了阵地,却赢了民族的骨气。
参考资料:
宋希濂.《抗战回忆录》. 台湾远流出版社, 1975年版.
日本防卫省战史资料室.《支那事变陆军作战详报 第13师团部分》. 东京, 1940年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