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临终吐露,当年被蒋扣押,背后救他一命的其实不是宋美龄

青梅煮酒英雄汉 2025-04-18 14:52:34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人生轨迹彻底变了样,以前那个风光无限的少帅,转眼间就成了被关起来的囚犯,大半辈子都在牢里度过。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对那些参与者大开杀戒,杨虎城全家都遭到了不幸,可张学良却保住了性命。大家都觉得,他能活下来,全靠宋美龄罩着。但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愿意为他豁出命去的女人。

【初次相识,她面若桃花,而他早已成家。】

1925年那会儿,张学良头一回碰到宋美龄,是在一个挺热闹的晚宴上。他一眼就瞅见了个穿旗袍的女的,那气质,真是没话说,跟周围人比起来,简直就像鹤立鸡群。后来,他找朋友一打听,才知道那女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妻妹,名字叫做宋美龄。

张学良满心欢喜地走过去跟她聊起天来,宋美龄也很爽快地跟他搭上了话。过了五十多年后,张学良对那晚的宴会还是记忆犹新:“头一回到上海,碰见宋美龄,我简直被她迷住了。那时候她还没成家,我就被她那股子气质给深深吸引了。”

要是那时候我还没成家,说不定我会拼命追求她。但我压根不知道,蒋介石先生那时候也在使劲儿追她,追得可紧了。”

张学良不愿抛弃自己的婚姻,他也做不到像蒋介石那样决绝,豁出一切。结果,蒋介石舍弃家庭和孩子,最终赢得了宋美龄的心。其实,在跟宋美龄相识前,张学良和蒋介石就已经结拜为兄弟了。

这哥俩在民国时期那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过虽然是亲兄弟,但在政治上却各有各的看法。蒋介石觉得要先稳定国内才能对付外敌,而张学良呢,他主张跟共产党联手一起抗日。正因为想法不一样,后来才闹出了西安事变那档子事。

西安事变一闹,这俩以前的哥们儿彻底闹掰了,蒋介石心里头琢磨着要把张学良给解决了。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宋美龄站了出来,帮张学良说了不少好话。

她把张学良被扣押的事儿,大肆告诉给了国内外的媒体,这事儿一下子就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还带来了不少压力。另外,她还给各国的领导人、组织写信,告诉他们张学良的难处,结果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另外,她还跟蒋介石提议,说要给张学良凑点钱,好交罚款和生活开销,但蒋介石没答应这个提议。

那时候局势紧张,蒋介石起了杀念,宋美龄为了救张学良,动用了她在西方和美国的关系网。她四处奔走,努力争取西方大使馆和美国商界的帮助。同时,她还拉拢张学良的家族成员,多次私下和张学良的兄弟姐妹碰头,一块儿商量怎么救出张学良。

宋美龄出身名门望族,家里头有不少大人物,像孙中山这样的政治大腕都是她的亲戚。当年蒋介石在政治舞台上开始露头角,多亏了孙中山的支持,这才有了他后来的发展。

所以,宋美龄的看法对蒋介石来说特别关键。要是惹她不高兴了,蒋介石自己就得倒霉。而且这事儿还跟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有关,他现在可是国民政府里的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位子可不低。

另外,宋子文和张学良关系铁得很,两人非常要好。所以,就算蒋介石再怎么火冒三丈,他也不敢拿自己的仕途去冒险。

当老婆跟蒋介石讲道理时,他一开始火冒三丈,感觉都要失去理智了。但慢慢地,听了她的话,他开始平复心情,心里也琢磨过味儿来了,觉得杀张学良这事儿风险实在太大。

张学良在东北那地界儿威望老高了,要是动了他,他那些铁杆粉丝指定得炸锅,恨咱们,反感咱们,这样一来,国共两边联手还有国家统一的大事儿可就悬了。再说,张学良和他那帮人手里攥着东北的好多宝贝资源呢,像煤啊、铁矿啊、盐啊这些,都挺重要的。

要是把张学良给杀了,那肯定会有人抢那些资源,这样一来,麻烦事儿可就多了去了。那时候中国正跟日本打着仗呢,蒋介石得保证国民政府内部团结,大家伙儿得一条心对付外敌。

要是把张学良给杀了,东北那边可能会乱成一锅粥,战事也会变得更糟,这样一来,抗日大伙儿就没法团结一心、步调一致了。关键时候,还是老婆最靠谱,她二话不说就回了国。

西安事变还没闹起来的时候,张学良的正房太太于凤至正带着孩子在英国读书呢。一听说这事儿,她二话不说就赶回了国,心里就盼着老公能平平安安地挺过这个难关。

可当她再次瞅见老公时,她都认不出来了。眼前的他,眼神里全是落寞,走路也磨磨蹭蹭的。想想以前,他多威风啊,是个风度翩翩、无人能及的少帅,现在却好像啥光芒都没了。

看到老公这副模样,于凤至心里头真是疼得要命,她一把搂住老公,放声大哭起来。她心里头琢磨着,得给老公加加油、打打气,让他能重新站起来。虽说现在周围一切都变了样,但她还是铁了心地认为,只要他们俩心往一处使,啥难关都能闯过去。

民国三年那会儿,张学良的老爸张作霖因为工作上的事儿,跑去了北方的边陲小城郑家屯。在那儿,他碰见了当地的商会头头于文斗,两人挺投缘,就成了朋友。于文斗邀请张作霖到家里做客,张作霖就这么见到了于凤至。于凤至那长相、学问,还有那股子稳重和得体,一下就把张作霖给吸引住了。

张作霖直接就跟于凤至的爹妈说了,想让于凤至当他家的儿媳妇。可于凤至的爸妈不同意,他们说,闺女要是嫁到当官的家里,那苦日子可不好过。

张作霖这人吧,说话直来直去,但他心里头清楚,于家爸妈对自家闺女的疼爱有多深。为了显示自己的真心,他干脆把自家小子叫到了郑家屯,让他们俩跟于家的姑娘多处处。以后咋样,就看他们自己怎么发展了。

在一块儿的日子里,张学良表现得特别有绅士气派,啥都听于凤至的,两人的感情很快就变得特别好。他们结婚那会儿,张学良才十六岁,而于凤至已经比他大两岁了。

从那天开始,他就一直管她叫“大姐”,这种亲切的称呼让于凤至心里暖洋洋的,也更乐意为他付出自己的一切。

张学良作为老公,那真的是没得说,对老婆特别好,特别信任她,也尊重她。后来,于凤至生了第四个娃,但不幸的是,她病得挺重,看了好多大夫,病情也没啥起色。这时候,张学良的丈母娘出了个主意,说让于凤至的侄女过来搭把手,帮忙照看照看孩子。

可张学良坚决不同意这个建议,他直截了当地说:“这事儿咱绝对不能干。她病得这么厉害,要是再让她侄女来掺和,那不等于一边拽着她侄女,一边往她坟里推嘛?她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儿啊。”

在那个男人被视为顶梁柱的老时候,张学良那份看重情义的行为,真的让于凤至心里头震撼不已。打那以后,她对张学良的照顾就更无微不至了。

西安事变过后,于凤至回到了国内。多亏了宋家兄妹出手相助,她才顺利去了溪口,和丈夫团聚。这样一来,张学良心里头那份孤单和冷清总算是得到了些慰藉和暖意。

后来,“大姐”跟着张学良四处奔走,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在那些不容易的日子里,于凤至不光要操心丈夫的身体状况,还得想法子让他心里好受些,并且四处打听各种办法,盼着能让蒋介石放了她丈夫。她做的这一切,真是个好妻子的样子,也让张学良对她心里头更加感激和看重。

于凤志和宋氏两姐妹交情不浅,她曾多次亲自上门,想请宋家出手相助。但宋家能帮的忙也有限,他们只能尽力保住张学良的命。至于让他重获完全自由,那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没可能。

长时间的压力让于凤至的身体慢慢撑不住了,她查出了乳腺癌,要想活命,必须赶紧动手术。实在没办法,她只能跑到美国去治病,从那以后,她和老公就天各一方了。

就算她人在海外,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老公。她不光常给老公寄衣服吃的,还每天都盼着老天能帮帮他,让他不再受苦,赶紧恢复自由。

那段时间,她通过报纸把张学良被囚禁的事情公之于众,还四处找关系,在美国国会和司法界的高层里来回奔波,使劲儿呼吁大家早点把张学良放出来。那时候,台湾还在联合国里头呢,于凤志就在联合国大会上站出来大声说话,直接表达对这事儿的不满,想给台湾那边儿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道这事儿不能这么干。

当她奋不顾身地为老公争取自由时,突然收到了一封信,这信里头的消息,给了她人生中最沉重的一击。

她老公说要跟她分开,她眼里含着泪,好不容易把信看完。平时那么豪爽、明事理的一个女人,这时候也不再硬撑,直接放声大哭起来。

哭过之后,她再次披上了战衣,对女儿说:“只要能让你爸爸开心,你让我干啥都行。”在她心里头,对心爱的人来说,最大的爱就是让他如愿。说实话,大姐其实并不想离婚。

1964年,台湾那边突然冒出一本叫《西安事变反思录》的书,说是张学良写的。于凤至一看,气得不行,她打死也不信这是老公的笔迹。她觉得,这肯定是蒋介石为了甩锅,把自己快被赶出大陆的黑锅扣到了张学良头上。

1964年,蒋介石搞了个离婚的把戏,想阻拦张学良去美国和家人见面。于凤至为了老公的安全考虑,最后无奈在离婚文件上签了字,但她心里压根儿就没认过这个被逼着签的离婚协议。

岁月流转,到了1991年,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他特地跑到美国去看望亲人。虽然他和原配妻子于凤至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分开了,但他们的感情一直没断。

可惜啊,于凤至没能盼到那次期待已久的相见,他早就先一步离开了。她隔海盼了足足五十年,最后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满心遗憾地先走了。

张学良一到美国,他闺女就陪着他去了洛杉矶。闺女扶着他,远远就瞅见山顶那座淡黄色的房子。走进去一看,里头的桌子椅子,还有每件摆设,都照着他们在东北老家时的样子,摆得一模一样。

闺女跟她爸说,这栋别墅是老妈十多年前花了大价钱买下的,就盼着以后他们俩能一块儿在这儿养老。老先生一听这话,脸上就没了光彩,低着头,心里满是后悔。

于凤至临终前说了几句遗言,她说希望死后能葬在洛杉矶城外那座山上,那样她就能远远望着老家。而且啊,她还让人在旁边预留了个空墓穴,说是给张学良留的。一直到断气那一刻,于凤至心里都还在想着张学良这个老伴。

站在墓碑前,张学良望着上面刻着的大姐的名字,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说到底,是你真正救了我一命。”

回来的路上,张学良一直低着头,没吭一声,脸上满是悲伤。他心里头肯定在想过去的事儿,琢磨着几十年没见的老伴儿,还怀念着以前和大姐一起度过的那些难日子。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