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五十六回,王熙凤抱恙,王夫人便派了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人暂管家。这三个人有刚有柔,有学问也有思想,虽都是新手,但联合起来不比王熙凤管得差。因此下人们都抱怨,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夜里连偷着吃酒的工夫也没了。

在这次管家任务中,探春显然是最出彩的那个人,她革掉很多赘冗的弊端,又建立了很多有利于大观园持续发展的新政,这一回的回目标题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探春虽有志气,做人做事也有分寸规矩,但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少女,说话做事不能太放得开,很多事情上难免要吃亏。比如就被吴新登媳妇刁难。探春做了很多改革,实施了一些新政,总要被人总体客观的来评价一下的。
探春大力度整顿大观园,她效仿赖大的花园,将大观园实行承包责任制,包给一些婆子们。承包出去,省了园子打理的人工费,承包方还可以交一些钱粮租金,双方都获利。

但是从结果来看,探春这次改革并不成功。她把大观园承包给婆子们,看似是双方共赢的好事,但这件事情的本质薛宝钗早就说出来了,宝钗说: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始侥幸获得利的人,由于机会来得太轻松反而容易懈怠,花言巧语的人不见得有什么真本事。这话太符合那些争抢着承包园子的婆子们了。开始有多积极,后期就会有多懈怠。
因为大观园被承包,获利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激化的却是团体的矛盾。这些获利的人,在这么激烈的矛盾中不可能经营的长久。另外探春改革废掉的那些旧例,损害的是上层主子的利益,这些人以贾母为主,早就奢侈惯了,从俭入奢侈易,而从奢入俭难。探春猛然这样一改革,其实早就是王熙凤想到却不敢做的。
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

在这次改革初期,探春确实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发号施令,高调改革,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薛宝钗一早就看出了探春的弱点,那就是实战经验太少,为此薛宝钗还用一种类似讽刺的语言来点拨探春。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探春确实很有能力,但也的确是养在深闺的少女,又是千金小姐,生意场的事了解甚少。和薛宝钗这个商户出身,又早早地帮母亲分担家务的人比起来,探春确实是空有一腔热血,而没有丰厚的经验和见识。

但很奇怪的是,探春在听到宝钗的话后,用了一个历史上子虚乌有的人物和典故来回应宝钗。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诸子百家中并没有《姬子》这样一部典籍,历史上也没有姬子这样一个人。很多学者都探索过,但都没有找到探春说的《姬子》到底来自哪里。那么探春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应宝钗呢?

探春说出《姬子》的典故,但没有说完,薛宝钗问她下一句是什么,探春没有说。有一种可能就是,确实没有下一句,探春只不过是强词夺理而已。
探春说的这句话大意就是在讽刺官场的黑暗和僵化禁锢的思想,也在讽刺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小人。这话是对薛宝钗说的,其实是可以理解为探春在说薛宝钗。
因为薛宝钗深谙生意之道,而当时做生意的那些商人普遍地位都低,社会评价也差,更甚至有奸商的恶名。探春初次管事,又将大观园产生了利益,但她内心深处还是很清高的,是看不上这些生意之道的。

薛宝钗不同,薛宝钗本身就是生意场上出身,见识过的利弊大事比探春要多太多了。探春连万物有价值都不知道,就开始让园子生利,不周全和隐患之处显然是太多。
薛宝钗用典故《不自弃文》来讽刺探春,探春也是有文化的人,从实际情况分析觉得薛宝钗是对的,但自己改革正在兴头上,又觉得自己比薛宝钗清高,又不能引经据典来反驳宝钗,因此杜撰出一个《姬子》来为自己狡辩。

宝钗问探春下一句是什么,探春并没有直接说没有,而是说下一句如果断章取义的话,会自己骂自己,也就是下面一句话如果片面理解的话,是要否定自己的观点。
从宝钗和探春的话里,似乎下一句是存在的,并且两人也都知道下一句是什么,所以宝钗逼问而探春不答。这样的话就证明《姬子》也是存在的,然而现实世界里又找不到这个典籍,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也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作者描绘的这个世界里存在。

因为红楼梦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嘛,作者也在很多地方暗示故事是假语存,故事的朝代年纪都是虚构的,里面引用的典籍也虚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作者在此处杜撰这样一个典籍,不会只是随便写写,很可能在暗示一些事情。
大观园就是一个利禄场,其实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探春管理大观园就跟当权者管理社会是一样的。很多人根据探春说的前几句,推断出后面一句话应该是: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这就很好的暗示和呼应了作者创作此书的一大宗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作者借小红之口说的,千里搭长蓬,没有不散的筵席。利尽之时也是众人散去之日,不过大家身在其中,看不穿而已。